1. 首页
  2. 改革动态
  3. 列表

山东:“人才赋能”聚活力 “济南改革”阔步行

2020-12-30 16:47:25   文章来源:人民网  编辑:周通亮


“济南改革”品牌再次叫响全国。12月20日,“中国改革(2020)年会暨新发展阶段地方改革推进高层研讨会”上,济南市“人才赋能”制度系统性改革探索在近千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中共济南市委改革办荣获“2020年地方改革部门通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这是继2019年荣获“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调研基地称号后,济南在中国改革年会再获两项殊荣。这得益于该市围绕打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创新创业 “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得益于以“破障、栓心、赋能”的决心,强力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得益于该市出台了一系列敞开怀抱吸引人才的强劲措施,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环境。

三个“前所未有”打破壁垒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如何加快形成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人口集聚规模和人才智力支撑,是摆在济南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济南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度、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前所未有的服务和保障,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1个、省会城市中第3个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开启了最大力度的户籍新政。

今年以来,济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部署要求。很快,济南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出台,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

济南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城镇意愿,实行以申报为主,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迁入政策,在可以通过单位集体户、人才集体户、社区集体户、近亲属家庭户、合法产权租赁住房等方式落户的基础上,对通过上述途径仍存在落户障碍的灵活就业人员,只要在济南城区、镇区租赁经住建部门登记备案住房的,均可申请由租住地社区集体户“兜底”落户。

凡新落户居民,均可平等享受济南现行住房租赁补贴、医疗保险待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养老救助等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济南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5所;合理布局各类医疗机构,不断增加人口迁入集中区域医疗机构数量;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处,切实做到了“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据统计,自济南户籍新政6月1日实施以来的短短半年时间,全市新落户人口达到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35岁以下落户人口占落户总人数的71.7%,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落户人口同比分别增加14%、31%、58%,济南对各类人才的虹吸效应正加速显现。

此外,济南市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出台《济南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审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要求和标准,深入研究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让农民放心进城。

以租为主 租售并举 全面保障人才安居

要想留住人才,就要解决人才住房问题。济南市创新出台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举措,逐步构建起“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人才住房保障新格局。

针对以往人才住房管理主体分散、政策碎片化问题,济南市将人才保障住房的管理体系、总体目标、责任机制、保障方式、保障标准等基本原则和框架通过制度固定下来,明确将人才住房纳入各级住房发展规划、住房保障规划及年度建设和供应计划,按照“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全市统一的人才住房管理体系。

通过集中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跨区域协作建设等7种筹集渠道,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全市人才住房政策的总体框架内,自行建设筹集和供应人才住房,确保实现“应保尽保”。

今年底可筹集租赁型人才住房1万套;2021年筹集人才住房5万套;2022年筹集人才住房10万套;从2022年起,逐年确定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的目标任务。目前,丁家庄人才公寓首期409套已分配完毕,反响强烈。

为切实减轻人才负担,对租赁型人才住房,结合房屋租赁合同租期实行阶梯式租金递增模式。同时,根据人才对住房的需求变化,适时划定部分房源,经批准后可进行人才住房的租售类型转化。各类人才在租赁期结束后买房的,前期租赁人才住房的租金可折算为房价,进一步减轻了人才的住房负担。

“五个融合”搭好舞台 全面成就人才价值

领先城市在人才争夺中,越来越关注具有年轻活力的新生代人才。济南长清大学有12所高校、20多万年轻大学生,是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高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济南市突出“五个融合”加快推进大学城创新发展,打造沿黄科教高地,为高校师生及各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培育一方热土。

树立双赢理念,推进“校地融合”。整合统筹高校闲置土地资源,校地联合开发建设产业孵化、产研融合、公共服务、商业配套等实体项目。改善提升大学城与主城区交通联系,构建高速、高架、轨交、公交、慢行相结合的完善交通体系。

聚焦创新创业,推进“校产融合”。争创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加速对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各高校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中试熟化基地、校办企业等载体平台。

创新供给机制,推进“服务融合”。成立大学城安保指挥中心,整合各校区安保力量,纳入安保指挥中心,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联动。

打破围墙思维,推进“校校融合”。推动各高校公共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阶梯式开放共享,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仪器设备实现共通互享。各高校利用各自优势联联合共建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推进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强化制度支撑,推进“政策融合”。研究制定支持长清大学城发展的产业、科研、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优先在长清大学城落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截至目前,济南城区人口超过500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0万,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超越天津、重庆、武汉等城市,跃居全国第8、稳居省内第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奋进中的济南,求贤若渴、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逐步形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