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形式弘扬沂蒙精神 杨文学:为沂蒙写史记

2021-04-03 09:38:57 来源:舜网

作者:通讯员 自放

责任编辑:高原

以文学形式弘扬沂蒙精神 杨文学:为沂蒙写史记

  杨文学,沂蒙山人,我省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长期从事沂蒙题材的文学创作,被誉为沂蒙歌者。

  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500余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文艺社等出版长篇《穷官》《沂蒙长风》《使命》等15部。三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201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杨文学选集》(1-6卷),作品多次被选刊、年度选本,高考试卷汇编,全国高中生阅读训练等教材转载选用。先后荣获:中国作家第三届(2009年)鄂尔多斯文学。全国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全国第十届微型小说奖。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三届、十一届、十三届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由山东著名作家、编剧杨文学创作的7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沂蒙》(上下部),近期即将出版发行,是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作品,是作家继70万字的长篇《沂蒙山小调》(上下部)之后,又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作品。杨文学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虽然《百年沂蒙》的写作历时两年,但过去的38年间,自己采访了超过数以千计的沂蒙山人,“我过去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和今后十年的创作规划,所反映的都是沂蒙精神主题下的沂蒙文化,因为沂蒙是座文学的富矿。”

  沂蒙养育了我,我将终身为她而歌

  58岁的著名作家杨文学,出生于山东费县(今兰山区)汪沟镇一个叫杨家峪的小山村。“我出生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碉堡,我虽然出生于1963年,但革命战争年代蒙山沂水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杨文学说。

  19岁师范毕业当上小学教师,26岁时成为电视台记者,杨文学对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他说:“我当小学老师时,学校有一次请一位老战士给师生讲传统文化,他的讲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在沂蒙大地上还有那么多活着的传奇,他们为革命的奉献和牺牲,让我更为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沂蒙大地。”

  之后,杨文学骑一辆单车,开始走访沂蒙山,这一走就是10年。10年里他采访数以千计的沂蒙老人,当记者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为革命奉献的沂蒙人民,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沂蒙。

  “这些老人,有的是革命老战士,更多的是沂蒙大地上参与抗战的普通人,他们的讲述,构建了我对沂蒙精神的最初理解,也成为我之后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源泉。只要拿起笔,沂蒙大地上我的乡亲们就出现了,我知道,沂蒙精神已经成为我文学创作中永远的话题了。”

  杨文学的文学成果涵盖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三十多年来,他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出版长篇作品15部。但他多次向记者提及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有鬼子的日子》,这篇小说曾获得过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创作征文小说类一等奖,被誉为近年来抗战题材小说里“震撼人心的作品”,杨文学说:“这篇小说的人和事,就是来自于我生活的积累,里面没有讲述抗战的大场面,而是那场战争对人身心的伤害,触及人心灵深处的回响。”

  杨文学另一部为人熟知的反映沂蒙精神的作品,是描写20万苍山(兰陵县)农民南下创业的长篇报告文学《苍山三农》,被很多著名评论家称为“中国农民的‘史记’”,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也是山东作家近年来获得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杨文学说:“为写好苍山农民,我沿着苍山人的足迹三次南下采访,采访了大大小小的苍山菜商达百人之多,从终端售菜的菜贩到开物流公司的富豪,一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立刻发现了一个充满乡村情结的精神世界。那是农民兄弟无法摆脱的文化影响。这些敢闯敢干,吃苦坚守且充满商人智慧的农民兄弟,无论他在上海买房还是在苏州定居,他们的眼里都有一个同样的影子:苍山故乡。”杨文学说,这些新时代的沂蒙精神,促使自己撰写农民到菜商的华丽大转身,为这些新时代的农民来著述他们的“史记”。

  沂蒙精神“三部曲”及《百年沂蒙》

  读者似乎更喜欢杨文学的长篇纪实文学《沂蒙长风》,此作由《时代文学》连载后已出版三个版本,其中重新修订后的《家国情怀》是“全国第二十四届图书博览会”上的重点推介书目,《沂蒙长风》还成为解读沂蒙精神最优秀的故事读本,荣获“山东省第三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奖”。

以文学形式弘扬沂蒙精神 杨文学:为沂蒙写史记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20世纪40年代,《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区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传唱七十余年,成为沂蒙精神的典型符号。

  杨文学的家乡杨家峪,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直线距离不过十多公里。2015年,杨文学开始撰写有关“沂蒙精神”的作品,他将这部两卷本7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命名为《沂蒙山小调》。

  长篇纪实文学《沂蒙山小调》,只是杨文学十年创作规划的第一篇章,“从2015年开始,我有一个十年创作规划,就是创作‘沂蒙精神三部曲’。

  杨文学“沂蒙精神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也已确定方向,“第二部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不屈不挠的斗志与贫困作斗争,使山河面貌焕然一新。为此我已经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包括上世纪60年代沂蒙人民兴修水库、改造家园的鲜活事例。”

  杨文学说,沂蒙精神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时代脉搏一起跳动,“沂蒙精神三部曲”第三部,主题聚焦改革开放新时期,敢为人先的沂蒙人民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将昔日的“四塞之崮”发展成为商贸名城、物流之都,“其实,新时期沂蒙精神也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去年出版了2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人的生死财富》,追忆齐鲁时代楷模、鲁南制药领头人赵志全,在他的身上,沂蒙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示。”

  《沂蒙山小调》荣获省第十三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后,好评如潮,网上销售不错,就在他准备投入中部《沂蒙山小调》创作时,他接受了省委宣传部的任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沂蒙》,这一干又是两年,至今,70万字的《百年沂蒙》即将出版发行。

  多样化,展示沂蒙底蕴

  与长篇纪实文学《沂蒙山小调》一同完成的,还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由杨文学创作的50集电视剧剧本《沂蒙山小调》,这不是杨文学第一次涉足影视创作,此前,他已根据自己的小说或报告文学创作了三部电视剧,其中根据报告文学《苍山三农》改编的30集电视剧《乡村都市情》,曾在央视一套、八套以及多家卫视频道播出。

以文学形式弘扬沂蒙精神 杨文学:为沂蒙写史记

  电视剧《乡村都市情》以“苍山蒜薹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以刘玉光等为代表的沂蒙山区菜农,下江南贩卖蔬菜开辟新的市场,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杨文学说:“不管是小说、报告文学还是影视作品,沂蒙精神是我创作的核心,而且我也深深感受到,除了小说和报告文学,沂蒙精神需要以多种文学形式来书写,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

  在已经开播出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红色记忆》中,杨文学将集中展示沂蒙女性的风采,其中的代表是上世纪50年代的沂蒙“钢铁十姊妹”及上世纪60、70年代的“女石匠”。杨文学多次采访沂蒙“钢铁十姊妹”,也数次为其中的细节感动流泪。“沂蒙山属于淮河水系,上世纪50年代末,为根治淮河水患,沂蒙山人民发扬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山治水、改造山河的大行动,在这个群体中,受到全国妇联表彰的‘钢铁十姊妹’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文学形式弘扬沂蒙精神 杨文学:为沂蒙写史记

  “钢铁十姊妹”中的队长袁春莲老人,曾向杨文学讲述当年修水坝的情形,“在许家崖水库,为了防止溃坝,姊妹们在冰天雪地里跳进泥水里挖泥堵水,天上还下着雪,那一次,许多姊妹落下了病。”杨文学说,十集纪录片《红色记忆》将真实记录、再现她们当年的风采,再一次激励人们践行和弘扬沂蒙精神。

  专心于沂蒙这片养育他土地,为沂蒙书写了38年,杨文学用800余万字的作品,为沂蒙写“史记”。他说,他沉在沂蒙38年,搜集、积累了大量沂蒙红色素材,他这辈子也用不完。沂蒙山是座文学的富矿,他希望更多的作家走进来,沉下去,为沂蒙而歌。

作者:通讯员 自放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