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变化背后释放出这些政策信号

2021-03-06 07:37:2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颜甲

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变化背后释放出这些政策信号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发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展望全年经济的风向标,除了GDP,还有哪些“小目标”在数字上进行了升降变化,而这背后又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6%以上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设定为“6%以上”。

  2020年全国两会上,鉴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形势面临极大不稳定不确定性等因素,我国从实际出发,没有设定GDP增长的量化目标。

  而去年一年,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年GDP增速目标“回归”,一方面印证我国经受考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这个“时”,另一方面也昭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势”。

  把今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出于什么考虑?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几处表述——“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换句话说,设定GDP增速目标,不只要考虑眼前这一年的情况,也要统筹考虑接下来几年,尽可能避免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忽高忽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而翻开5日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的年均增速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从这个角度看,把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符合“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要求,是留有余地、较为稳妥的,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3.2%左右

  2020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比2019年高0.8个百分点,且是赤字率首次超过3%。同时财政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比2020年少安排1000亿元,为3.65万亿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表示,2021年的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赤字和专项债规模在历史上仍属较高水平,保持了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体现政策不急拐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他表示,赤字率和专项债适当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与当前经济持续恢复以及经济社会风险下降的形势密切相关。这种基调和具体政策的调整反映出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及时根据形势调整,不搞大水漫灌,释放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同时,又为未来的不确定和风险留出政策空间。这种调整既是主动为之,防风险、留足空间应对未来;又是形势使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倒逼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提高效率、财税体制改革,落脚点在通过提高效率从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尤其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8万亿元

  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规模是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关键指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报告还称,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去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规模为1.7万亿元。在去年11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曾表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已基本下达到位,有效增强了基层财力水平,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如何衡量合理适度,央行提出了三个标尺,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分析认为,这预示广义流动性将会适度收紧以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以此来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即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大概率会选用“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

  【政府工作报告的3个首次】首设“两版本”:总理宣读简版,代表审议完整版

  “极不平凡”之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极其特殊的。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两个版本,总理宣读的报告是“精简版”。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注意到,总理作报告时长仅为1小时左右。

  为何报告如此“简短”?原来,为配合压缩会议时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设置了两个版本,一个长版本,一个短版本。李克强总理宣读的报告是精简版本,会场发给代表们进行审议的,则是完整版的政府工作报告。经人大代表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会是“全本”。

  首提“新市民”:今年要帮这些人缓解住房困难

  政府工作报告用120余字说明“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的措施。要求做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报告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报告着重强调“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这是报告中首次提到“新市民”。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重点工作的八大任务,其中第七项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总的要求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体措施的150余字中,有10个“租”字。专家认为,今后在大城市,租房将成为主流,这是国家政策鼓励的。

  首提“不善为”: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不善为”。

  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认为,“不善为”是由能力不足引起的。在当前对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进行追责的大环境下,这些干部要作为,却没能力,盲干蛮干,结果是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李永忠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不善为”的问题,表明“不善为”不是存在于个别干部身上,而是一种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何解决“不善为”问题?《习近平为“三不”干部治“病”》中指出,创新是解决“不善为”问题的关键,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则是前提和保证。一些领导干部的“不善为”正是因为忽视了党长期以来积累的执政经验、工作方法和政治规矩,需要“回炉”,重温著作、重学讲话,对照改进工作方法。 (据新京报)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