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 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2020-07-10 07:17:1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肖明君 李娜 摄影 崔健

责任编辑:徐逸豪

工业强市 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工业强市,正在成为当下济南的“最强音”——7月9日下午,全市下达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动员令,提出聚焦“智造济南”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

  此次动员大会提出“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这种首位意识,是工业领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夺取先机的及时“抢位”,更是对于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实现区域引领、周边带动的及时呼应。

  工业强市,已经成为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一个新兴中心城市在新工业沃土上呼之欲出。

  目前,“智能制造”“三大动能”“发展双引擎”等概念已经勾勒出工业强市的清晰路线图。接下来,如何通过“能级提升”实现赶超跨越,济南还需要一份详实的施工图。同时,如何让重新“进城”的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业态、先进资本理念兼容共生,如何让新的城市人群、企业家人群与新工业相互认同、相互取悦,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对此,三位分别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人士及时分享了他们的深刻见解。

  完善制造业配套不能“有山头、无山脉”

工业强市 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王金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山东大学城乡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济南日报:在大力提倡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的当下,如何重新认知工业在整个城市经济构成中的地位?济南市提出“工业强市”和省会城市崛起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王金岩: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助力城市经济迅速腾飞。但近年来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已成为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隐忧。《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工业及制造业发展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发展境地。济南再度发出“工业强市”的号召,这既是新一轮解放思想,也是再一次实事求是。

  在产业演化的过程中,只有第二产业壮大到可以自然溢出的能级,产业转型升级方可顺势实现。从济南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带动能力以及各种区域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来看,终究离不开工业和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强大及其催生的外围服务业的振兴,产业链条既要长也要壮,仅靠把“吃串”的济南变成“喝咖啡”的济南,已经难以支撑和维系济南的跨越腾飞。

  就现实而言,在疫情影响尚未消除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投资、新兴产业等纷纷受到挤压,制造业这个具有前后关联作用的“发动机产业”在抑制产业链条整体坍塌、解决就业民生等方面优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济南需要对工业和制造业这个城市发展之本具备更为全面、充分的认识,这是济南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往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济南日报: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城市,“传统”对于济南今后的工业复兴之路意味着什么?

  ■王金岩:传统意味着继承,也意味着取舍;意味着基础厚度,也意味着问题积累。从济南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依然是“有山头、无山脉”,目前存在的发展短板是重拾“工业强市”的强大羁绊。

  首先,城市发展全要素配置存在瓶颈。城市发展全要素配置,首要的就是依托产业的土地供给。济南在实现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土地的优化配置依然有提升的余地,很多片区的用地指标、占补平衡、历史遗留等问题依然限制了项目落地。

  其次,工业与制造业投资力度可以再提升。济南2019年二产占比为34.6%,增速为7.8%,是三产中增长最快的,高质量发展动能比较强劲,工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持续优化。2019年底,《济南市促进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到2022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客观来看,发展虽快,但与重庆、天津、成都、北京、武汉、青岛、郑州、长沙、西安、上海等2019年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星城市相比,提升的压力还较大。

  最后,企业家精神尚需锤炼。企业家精神最需创新、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进而有效组织生产。济南地处京津冀、长三角都市圈关联的结合部,深受齐鲁文化儒雅兼有开放的影响,济南企业家做派本该既有开放的国际战略思维,又有婉约的精明创新精神。从现实来看,济南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尚未“野蛮生长”,工业发展的弄潮儿还没有批量涌现。对于培育企业家方面,围绕着平台构建、要素保障、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精准服务、效率提升等方面,较之于苏浙粤区域,政府还有很多课要补。

  ■济南日报:一般而言,工业强大是城市产业集群“强势”使然,但从公共层面上,实现这个目标同样离不开顶层设计。要想实现工业强市,城市政策应该如何发力?

  ■王金岩:按照《济南市促进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梳理工业产业发展的区域集聚战略,构建板块支撑、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集群,首先需要不遗余力延伸产业链条。以航母能级企业为基础,不断将产业链条延长壮大。再就是,应该通过政策发力,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推广新模式、应用新技术,推进企业转型改造升级,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另外,应该全方位推动引资与引智。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变局机遇,改变“撒网式”招商模式,实施精准化、目标化招商。重点培育引进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位居价值链高端、关联带动能力强、产业集群核心作用突出的引领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引入大团队、催生大产业,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引资激励机制,加快缩短项目落地周期。组织开展“抢才战役”,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详细配套措施,扭转地域引才劣势,重点引进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转型的高端领军人才。

  避免工业空心化让实体经济重新“进城”

工业强市 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刘德军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

  ■济南日报:目前,济南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度调整期,现在提出的工业强市和新旧动能转换中以“绿色经济”为主要诉求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冲突吗?

  ■刘德军:工业强市和高质量发展,是从两个角度、两个层面来讲的。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发展方式;而工业强市,对应的是发展战略。前者是路径,后者是目标,二者不仅不矛盾,反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兼顾,统筹发展。再就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提升工艺等,这属于工业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问题,与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不能划等号。

  确切而言,工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指标和完善的体系,才能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有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的规定性。一个城市提出“工业强市”的概念,往往意味着一个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出炉,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产业规划设计,完全可以按照低能耗、低污染、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进行项目筛选和落地。

  ■济南日报:国内以杭州、南京等为代表的城市,已经先后发出向制造业冲锋的信号,意在巩固所在区域头部地位。如今,济南市再度强调城市工业重塑,这对于实现省会城市的周边引领、带动乃至整合,会有怎样的预期效果?

  ■刘德军:任何经济单位都不可避免有其外部性,也就是对于外部环境的溢出性影响。一个城市同样如此。尤其当城市的产业政策进行根本性或者基础性调整的时候,其影响对于本土产业的整合是首当其冲,对于周边区域的带动,则会随着区位和圈层的逐步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辐射影响力。对于这种潜在的作用,一定要有充分的预估。

  今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济南在“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中理应扛起重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更应走在前列。无论是扛起责任,还是走在前列,济南要想实现这种区域性的引领作用,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是不成的,没有实实在在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引领,是不可能实现更大范围整合的。

  ■济南日报:有一种说法,将工业强市称为“工业进城”,如果这真是一种回归,那么,这仅仅是传统工业简单的“从头来过”,还是呼应了城市升级的某种新使命?

  ■刘德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很多地方更多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城市经济在制造业达不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干脆以服务业发展为主,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把重心过多放在服务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城市工业的空心化,而城市工业空心化对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有时候甚至是反噬。因此,要避免出现因为城市工业空心化造成服务业严重萎缩甚至坍塌的现象。

  另外,就目前来说,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形态、发展阶段都已发生了变化。工业早期阶段的业态,它所代表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宜城市,所以才有了后来如火如荼的“退城入园”,但是,现在以电子化、信息化为主干的工业产业,再次实现了发展形态上的转变,也就是说很多工业园区内的车间,经过人工智能、降耗节能等手段的升级改造,完全可以与城市友好共生,甚至可以在楼宇下获得发展。杭州等城市提出制造业回归,其实就是基于制造业技术水平对场所依赖性发生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它现在不是以前的“退城入园”,而是变成了现在的“重新进城”。

  ■济南日报:根据城市禀赋和特色,济南工业和制造业项目的落地应该如何取舍?

  ■刘德军:一个地方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科研水平,金融支持、人力资源支持以及周边乃至全国的产业布局。在这方面,首先要明确规划,力争一张蓝图绘到底,项目经过科学论证分析以后,就不能朝令夕改,要有发展的定力。选择好项目后,需要根据产业特点、生产特点、人才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比如政府的政务服务和包括土地、能源、金融、科创等在内的要素资源的完备。

  发展城市工业还需要避免“一味贪大”的极端思维。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城市的工业经济增长对龙头骨干企业依赖较大。以济南为例,中国重汽、浪潮集团、莱钢、齐鲁制药等9家过百亿企业去年对全市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超过60%。城市的做强做大离不开“大象经济”,但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上,同样不能抹杀“新小精尖”产业的存在感。就创新能力、升级转型灵活性、吸纳就业创造产值而言,很多小型制造业单位,更能在这些方面做到极致。

  培养产业思维给工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工业强市 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

  李永刚

  山东小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济南日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济南市的工业发展配套基础如何?济南已经提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如何将“智造济南”融入工业强市的战略中?

  ■李永刚:济南自1904年自我开埠,依靠商业带动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其现代工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济南工业门类非常齐全,有机床厂、纺织厂、印染厂、造纸厂、橡胶厂、塑料厂、无线电厂、啤酒厂等,当然还有我们小鸭洗衣机厂。就此看来,济南市工业人才实力是非常雄厚的,管理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都十分丰富。

  如今,济南市再次提出工业强市,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非常必要。一个城市,特别是像济南这样的省会城市,应该将二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二产不发达,三产就没有服务对象。所以,此时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非常震撼人心,这是济南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年,济南市出台了《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意见》,再次证明了提升传统工业竞争力的决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工业是指新型工业,即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工业产业。而“两化融合”对于济南来说,具有一定基础优势。济南是国家非常有名的软件名城,是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的超算中心,济南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为下一步工业强市的“智能化”取向提供了充足条件。

  目前,济南的几大千亿级产业,其中一个是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另一个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两大产业。所以济南市工业智造,必须围绕着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去做文章,要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我们的制造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济南日报:当前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正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政新策先行先试的排头兵。那么,如何依托园区打造工业新沃土,开创产城融合新格局?

  ■李永刚: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搞产城融合,有国家级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以及省市特色园区等。我认为,济南市打造工业园区,开创产城融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周围的客观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找好定位,避免同质化。要突出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健全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工业技术人才向来不好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这与配套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因此,人才一旦引进后,就要做好园区配套,比如社区、学校、医疗、购物等,让他们有归属感。人才招进来是第一步,将其真正扶持起来,进行培养才是重中之重。第三,要重视本土企业,给予平等扶持政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给予一定扶持。本土成熟企业,要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就要好好“施肥”,使其茁壮成长。

  小鸭集团作为转型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两支队伍,一支是产业队伍,形象地说,就是厂长、经理队伍;一支是资本运作队伍。这样的操作和规划,来自两个“思维”,即园区思维和产业思维。其中园区思维,就是我们来运营这个园区,提供工厂、工艺等配套,将产业园区变成共享园区,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产业思维,则是从资本的角度看待产业经济,建立“市值”等市场化核算标准,给工业插上资本的翅膀,避免出现“实体经济没有资本扶持就太累,资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就太虚”的脱节现象。

  ■济南日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创造活动的主导者,是经济强市和工业强市的骨干力量。就济南目前的企业家群体而言,应该如何奋发有为,自我开掘企业家精神?

  ■李永刚: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家国企的领头人,我认为企业家应具备以下几种精神:一是诚信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诚信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拼搏精神。干工业非常辛苦,一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想要将工业产品在领域里做精做深,就要精钻细研,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候甚至是几代人在研究同一件事。小鸭集团40年来干得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滚筒洗涤技术上深耕细作。三是创新精神。工业行业里有一句大俗话,“搞技改早死,不搞技改等死。”话虽如此,实际上没有哪家企业会真的在那里等。想要发展我们的工业,就得整体搞技改,管理上也要持续改进,持续创新。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的先进文化。企业人文精神比较宽泛,包括对国家、职业、员工、社会的热爱,做工业企业,尤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打造。因为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就是社会的缩影。只有进了企业就有到了家的感觉,才能让员工投入热情和激情。再就是,要将企业的成长和员工的成长放在一起,尤其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作者:肖明君 李娜 摄影 崔健

责任编辑:徐逸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