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母亲河 奋进新时代】黄河沙土是个宝 家家户户离不了

2020-09-16 07:07:0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左文明

责任编辑:尹昂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曾经有统计,黄河每年冲刷到下游的泥沙约有17亿吨。它们被黄河水裹挟着,从浩瀚无际的黄土高原,不远千里“移民”到沿黄两岸,迁徙到东海入口。

  人们与母亲河有一种“砸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之缘,因为她的无私大度送来了丰富的天然资源——黄土泥沙。

  黄河沙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细腻,透水透气性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当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还不知道“纸尿裤”“尿不湿”为何物的年代,河滩地里的飞沙便成了新生儿的必需品。“沙土布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娃娃们长大成人。粗沙土可以用来炒花生、炒瓜子儿。窍门儿是凉锅凉土凉炒货,按比例一块加热,边加热边翻动,均匀受热炒得熟而不糊。沿黄地区低洼潮湿,风寒湿热腰酸腿疼是常事,人们就将沙土在锅里炒得热乎乎的,敷在患处,效果很不错。冬天里棉鞋、棉裤湿了,赶快到沙土窝里用沙土拍打拍打,被吸收水分后很快就晾干。冬天化冻道路泥泞,拉上几车沙土一垫就完事。养牛养羊的垫栏更是离不了沙土。难怪人们常说:“沙土是个宝,家家户户离不了。”

  黄河中上游流域,人们千年前就研究发明了用黄胶泥烧制的“泥埙”“澄泥砚”等民间工艺品。咱们老百姓更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黄河沙土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社会。周官屯、刘七沟、周王庄、龙王庙、申家庄等地先后建起了“村办”或“社办”的砖瓦窑厂,用黄河淤泥烧制的红砖片瓦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为当地的建材行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黄河积沙严重,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是威胁大坝的顽疾。人们用“沙土搬家”的方式,取之于河用之于防,“搅泥船”将河床的泥沙抽调到大坝外侧,即降低了河床又加固了大坝,改变了那种车拉人推、抬筐挑担的传统治黄模式。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治黄,黄治人”的恶性循环,跳出了“坝长河床长”的怪圈。

  济南沿黄地区约有20万亩土地,分布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封闭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仅0.5至1.5米左右,汛期则不过半米。地势低洼碱化严重,早有“野生碱卤,地尽不毛”之称。正是沿岸先后修建了“北店子”、“小杨庄”两处引黄闸,为吴家堡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引黄灌溉、土壤改良、稻麦两作的发展机遇。

  农业技术员最清楚,水稻灌浆后利用黄河水淤地很有学问,这时的黄河水一是含沙(沙土)二是含泥(黄胶泥),含沙量大的时候不能浇地,容易板结沙化;相反,黄胶泥多时要抓紧放水,特别是低洼沙化严重的地段是抬高地面积淤黄泥的最好时机。“淤上一层泥等于施了一遍肥。”人们在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把对黄河淤泥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

  现在的“黄河大米”早已享誉泉城。原来人们只知道它看着白、闻着香、蒸着黏、吃着甜。而今却因富含“铁、钙、镁”等有机物质而身价倍增,以“富硒大米”的美称跻身高端品牌的行列。大米再好,营养再高,追根溯源还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黄河水的功劳。

作者:左文明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