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汇报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信心更足了

2021-01-13 11:07:0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向人民汇报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信心更足了

2019年5月9日启用的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本报记者 崔健 摄)

向人民汇报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信心更足了

  已在济南落成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将成为北方医疗数据方面的“最强大脑”。 (本报记者 崔健 摄)

  “高端流式细胞仪已经进入审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打破了国外垄断”,“已自主研发并申请了近50项专利,解决了农业发展中的5G卡脖子技术问题”,“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等7个高质量产业化项目已落地”,“我们成功研制国际首个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频率转换芯片”……1月6日上午举行的济南市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12位中科院落地济南院所的负责人介绍项目进展,满满的都是干货。

  “几年前,我们还只能说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如今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路上,我们不但敢想敢干,而且成绩一项接着一项,信心越来越足。”推进会上,济南市一位负责人表示。

  平台支撑 争创富有底气

  翻看2020年度济南市十大科技新闻,每一件都有沉甸甸的分量,而每一件背后都是持续不断的努力。

  以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为例。打开济南市科技局编制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大事记》,该项目在2019年年底启动后,2020年有关项目的重要事件记录了29项:从1月9日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听取科创城规划汇报开始,全年仅推进科创城规划有关活动有6次;济南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拜访中科院,加快推进各个项目落地;中科院电工所一期工程主体建筑封顶仅用40天,历时93天即顺利完工,创造了一项项新的“济南速度”。目前已有14个“中科系”院所项目落地,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磁技术、先进制造等众多前沿技术领域,为济南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是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支撑。与此同时,济南市还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海康威视、颐高、甲骨文、京东集团等一批“AI国家队”、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和项目,齐鲁融媒“山东省数字媒体金融创新创业共同体”园区先后落地;网络空间安全、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三家省实验室分别落地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和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4项大科学装置顺利落户济南。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一项项成绩的激励下,济南市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信心越来越足。

  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地位凸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的提升,我们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首次把科技排第一。2020年4月份,山东省委提出打造“五个济南”,排第一位的就是“科创济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也明确支持济南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济南市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科技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强。济南市推动工业强市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发挥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引擎作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产业兴,城市强了,将有力助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使命在肩 凝聚起各方力量

  “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是一项长远工作。”在2020年11月27日举行的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建涛介绍说,济南市制定了《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长期规划》,谋划未来15年的建设规划。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面起势,聚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件,全面打好坚实基础;到2030年实现高标准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到2035年实现济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走在全国前列。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众多科技工作者,依靠科技综合实力。截至2020年12月底,济南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51.33亿元,居全省首位;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21家,总数51家;新增省重点实验室9家,全市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104家,居全省首位;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2家,总数1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940家;备案省市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12家;组织三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813家;吸引大院大所大企业在济新建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67家,累计达244家。

  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还有众多任务,如深化科技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揭榜挂帅制”;推动现有科研机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1+10+N”新型研发体系;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建立和完善重大疫情防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双招双引,集聚国内外先进人才与成果资源……

  “要举全市之力,从政策、人才、财政资金、产业化等方面提供保障!”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应该说,济南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肩负着带动周边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使命,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殷切期待,更是1000万泉城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济南的重任。(本报记者 李萌萌 通讯员 刘倩)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