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2021-01-14 11:00:5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军(右二)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调研指导设施蔬菜生产。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我市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东车厢村百丈崖秋天景色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莱芜高新区郭家沟村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我市历城草莓实现转型升级。

向人民汇报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济南答卷

  济南市启动了“菜篮子”直通车进社区行动,采取从蔬菜园区直接运送蔬菜进居民社区的方式,向市民提供优质、优价的放心蔬菜,赢得市民广泛赞誉。

  今年初,一场降雪,滋润了大地,为春耕备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随后寒潮两度来袭,但在我市广袤的田野上,却处处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相继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一家家名声远扬的农业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泉水人家”农业品牌……在沃野间交织成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华章。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五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为要务,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创塑新优势、壮大新主体,乡村产业日益兴旺,乡风村貌显著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奋力书写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也为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坚实支撑。

  传统农业与特色产业交相辉映 “十朵金花”产值超过170亿元

  扎好“米袋子”、端牢“饭碗”,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粮食安全,更影响着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色。只有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才能让改革举措、政策支撑、资金投入更多地聚焦粮食生产,稳住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实现粮食丰收。

  为此,我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0万亩,粮食综合产能稳稳站在56亿斤以上,连续17年丰产丰收。全力抓好“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建设,2019年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719.3万吨、62.9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4.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6万吨;杂粮、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油料等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启动实施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程,以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历城草莓、莱芜生姜等优势农产品为单元,实行链条化打造和品牌化开发,聚力培育特色产业“十朵金花”,发展核心种养基地50万亩、各类经营主体1000余家,产值超过170亿元。

  发布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和“好农品、泉水造”品牌口号,推出“点赞商河”“好味知济”等12个县域公用品牌,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达到44个,基本构建形成“1+10+N”农业品牌矩阵。

  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建设14个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我市去年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以及省级“新六产”示范县等“国字号”“省字号”示范载体50余个,推进建设14个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0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7家,2020年前11个月营收同比增长7%,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济南市纳入全省三大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建成益农信息社4824个,形成服务2800家主体、46万居民的农村信息化网络。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城市菜果直销配送两大体系,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项目147个,成立“菜篮子”工程产销联盟,“菜篮子”直通车达到207辆。

  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 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56万亩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成10个绿色农业示范区,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56万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139万亩,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9.8%、11%以上。

  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7个,“三品一标”有效用标总量达1580个,占全省的近1/5,总量和增量多年保持全省“双第一”。大力推进优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237万个,“放鱼养水”覆盖全市公共水域70%以上。

  现代农业支撑与经营体系创新完善 培育3000多个科技示范主体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十三五”期间培育1.1万名高素质农民,比“十二五”增加3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五年累计实施100余个农业科技成果与重大成果转化应用项目,培育3000多个科技示范主体。

  同时,种业创新成为农业进步新引擎,我市建成国家级农作物展示示范中心2个,全国首个“主要农作物核不育育种体系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蔬菜集约化育苗能力位居国内首位,SPF种鸡种蛋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份额,奶牛种质资源实现自主培育,全市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9%、90%。

  农机化步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轨道,201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43.5万千瓦,农作物综 合 机 械 化 率 达87.9%,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0%、提高2.5个百分点。

  坚持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齐抓并举,以合作和联合为纽带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1092家、家庭农场示范场360家、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5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0家,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120家、渔业标准园83家,规模养殖场达到1001个,4家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向,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农村改革活力持续迸发 958个村居进行集体收益分配

  截至目前,我市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大任务,确认家庭承包土地权益472.4万亩,让99.5万农户吃上了“定心丸”,5828个村居全部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958个村居进行了集体收益分配。

  在全省率先出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深入开展集体经济倍增行动,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全国首创农村产权交易、农业融资担保和产权信息管理“三台共建”模式,建立起兼具活跃交易与活化资本双重功能的农村要素有形市场,累计成交产权交易项目906个、土地面积22.7万亩、金额22.4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政府全资的市级农担机构和风险资金池,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0.6亿元;农业保险参保率居全省首位。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建成105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我市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政策体系、保障体系,形成了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框架。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高质量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功通过国务院考核验收。高标准打造示范标杆,建成105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284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0条美丽乡村示范线路和16个乡村振兴示范区。聚焦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面对“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目标定位,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兼容并济模式,走好具有省会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循环、城乡共同繁荣新格局。(文/图本报记者钱堃通讯员殷慧宇)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