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教育清理孩子精神家园的“杂草”

2021-04-14 11:49:33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鞠月芹

一则父亲带着儿子到浙江杭州市一个工地劳动的视频近日走红网络。男孩父亲表示,视频拍摄于去年8月,儿子因小升初课业压力大产生了严重厌学情绪,每天玩游戏,怎么劝都没用,只好带他到自己工作的工地来搬泥沙、砖头。四天体验结束后,儿子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如今8个月过去,再没产生过强烈的厌学念头。(4月12日澎湃新闻)

贪玩调皮的天性也好,学业压力驱使下的消极逃避也罢,觉得读书苦的孩子,或许不在少数。“00后”享受了祖辈、父辈无可比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享受了家庭结构小型化带来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程度是孩子们社会化不够充分的结果。在他们看来,读书很苦很累,成年人的生活比读书有意思多了。要扭转孩子这种偏差的认识,显然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通过“劳动育人”。

为了让孩子们转变“意义之网”,一些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不论是“生存体验”,还是“工地搬砖治厌学”,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有助于让孩子们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里,子女作为父母血脉的延续,承载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厚重的期望。不希望孩子步入社会之后再吃“后悔药”、不希望孩子成年之后过不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不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流动中陷入“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驱使家长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激励和鞭策孩子“宁可吃读书的苦,不吃没文化的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虽然重要,但通过劳动达到劳力基础上劳心的效果,从而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审美的涵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

只有通过亲力而为的角色体验,孩子们才能对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生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看似轻松简单的劳动背后,也隐伏着不为人所知的艰辛与痛苦。“工地搬砖治厌学”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而吃苦,而是要做到“劳力上劳心”,通过劳动来重塑和更新观念,来清理孩子精神世界的“杂草”。

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