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似水年华”还是“逝去的时光”?

2021-09-05 11:45:02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法国作家法朗士说:“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这句话说的是写下20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也译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这部小说是20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克希翻译的《追忆逝去的时光》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五卷。

  周克希是数学家出身的翻译家,原计划将七卷本原著全部译完,后因难度太大只完成其中三卷。他将书名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亦是为了更贴近普鲁斯特的原意。

  七卷本只出了其中的三卷

  普鲁斯特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岁时得哮喘病,拖累终生。青年时期的普鲁斯特涉足上流社会,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名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写《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普鲁斯特,是个半辈子躺在床上、与药罐子为伍的人。靠着被宠坏的童年和放纵反叛的青年那短暂的正常生活记忆,他完成了大量作品。普鲁斯特临终前还在工作,在他的书里,记忆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

  译者周克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曾赴法国巴黎进修。他从1992年开始担任文学编辑,翻译则是他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工作。此前,广为流传的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中文世界仅有的完整全译本,由15名翻译家合作完成,周克希即是译者之一。因为普鲁斯特的这套巨著翻译难度太大,多位翻译家尝试单独翻译均告失败。

  周克希也希望能凭一己之力翻译完全部七本。然而,翻译完整七卷本《追寻逝去的时光》,难度之大难以想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这套名著在文学史上有几处“特别”:特别有名、篇幅特别大、法文句子特别长。从2002年开始,周克希耗费了10余年时间翻译出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剩下的四卷,周克希决定放弃。至于放弃的原因,周克希如此表述:“不是词汇,不是句子长,但每天都会碰到难题。主要是他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克希完成的三卷。

  只阅读七卷本中的三卷,会不会影响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事实上这三卷是有内在联系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小说一 开头,“我”醒来后躺在床上,回忆童年时代在贡布雷姨婆家的生活情景。随后时光倒退 10多年,看到了“我”家的朋友斯万与奥黛特的一段恋情。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她是“我”在巴黎时单恋的对象。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中,“我”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第五卷《女囚》,“我”将女友阿尔贝蒂娜囚于家中,直至某一日醒来,发现她已逃之夭夭。尽管阿尔贝蒂娜在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业已出现,但到了此卷,她的形象才鲜活丰满,成为贯穿第五卷《女囚》与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的中心人物,甚而延续到末卷《寻回的时光》。

  所以,这三卷有贯穿其中的时间先后顺序和情感发展脉络,并不影响阅读体验。

  “似水年华”改为“逝去的时光”

  “追忆似水年华”是1991年出版的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小说译名,这个如诗般浪漫的书名也深入一代读者的心中。在译名上,如何既准确又优美地传达出作者的原意,是译者们孜孜追求的事情。

  普鲁斯特的这套图书应该用何译名,也有“珠玉在前”可参考。1934年问世的英译本,书名是《Remembrace of Things Past》(《往事的回忆》)。半个多世纪过后,世界最著名的英文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社,1992年出版修订本时易名为《In Search of Lost Time》(《寻找失去的时间》),并在2003年推出重译本时保留了这个书名。在周克希看来,企鹅出版社也是“割爱”,舍弃了华美的译名,换用一个比较贴近普鲁斯特原意的书名。

  周克希曾与法国索邦大学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伊夫·塔蒂耶当面讨论过书名的问题。让-伊夫·塔蒂耶觉得,“追寻逝去的时光”或“寻找失去的时间”都比“往事的回忆”更贴近于“A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法语书名原名)的本意。而英文书名中的“lost”(失去),他认为不如用“past”(逝去)好。

  此外,周克希认为,普鲁斯特在确定书名的时候受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他认为“正像空间有几何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每个人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我们本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没我们种种美好的记忆。但我们的自我毕竟不会完全消失;时间看起来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它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

  这就是普鲁斯特的主导动机:寻找似乎已经逝去,而其实仍在那儿、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普鲁斯特用了“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个哲学味道很浓、相当“柏格森化”的书名,就再清楚不过地点明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的主题。所以,周克希最终使用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个书名。

  《追寻逝去的时光》这部小说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阅读《追寻逝去的时光》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更贴近普鲁斯特的个人感受

  作为数学家出身的翻译家,周克希认为这并不是“劣势”。数学思维讲逻辑,文学思维讲情理,这是相通的。“数学,尤其是抽象数学的训练,难度非常高。一个人的脑子被如此这般地折腾过无数遍,再做别的事情就不太怕苦了。”周克希说,普鲁斯特是个极有修养、极为细腻的天才作家,翻译时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的长句往往写得很精彩,但有时候,特别是在自己心烦的时候,我也会恨这样的长句,觉得普鲁斯特可厌。”周克希说。

  完成这三卷本的译稿后,除了自己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之外,周克希还找了他的朋友们帮忙润色,其中有作家王安忆。王安忆谈起《追寻逝去的时光》时说,“是周先生的译本让我把它读完”。周克希曾举过一个例子:“贡布雷”第二部分开头那句:“从十法里外的火车上望去,看到的仅是一座教堂,这就是贡布雷,在向远方宣告它的存在,诉说它的风致。”起初,他是这样译的:“……看到的仅仅是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概括了整个城市,代表了它,……”王安忆在看初稿时,建议把“这座教堂概括了整个城市,代表了它”改为“这就是贡布雷”。如此一改,就更贴近普鲁斯特想要表达的感受。

  周克希曾说,他翻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并不是给大部分读者看的。他给自己选定的翻译标准是:肯正襟危坐的读者能顺利地往下读,有文学趣味的读者能读出它的好来。“这样的读者,我想是有的,但不大可能是大部分读者。其实正襟危坐只是一种心态,也许肯花一点时间更好些。爱把书放在枕边,随意地看看,就离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不远了。对每个能读下去这本书的读者,我都心存感激。”

  因为这套图书篇幅和内容都十分宏大,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没有读完的精力和耐心。据此,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了选本。为尽可能让读者领略到普鲁斯特独特文体的魅力,周克希和普鲁斯特研究专家涂卫群合作,由涂卫群先在整部小说的每一卷中分别选取精华段落,再由周克希翻译出来,然后涂卫群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将这些段落串联起来,并作一些必要的交代,方便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到这部鸿篇巨制的精华部分。

  或许“逝去的时光”并没有“似水年华”那般富有诗意,却更贴近普鲁斯特的原意。读者可以从周克希的翻译中,读到一个更真实的普鲁斯特。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