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高歌行 | 四川回旋曲:让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

2021-09-20 13:06:53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作者:张卫波

责任编辑:李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000多年前,李白用文字描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但在他的家乡四川,黄河却走出了沉静婉转的节奏,在无边草原上拐出了一个绝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沿黄九省中,四川似乎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境内干流仅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只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但四川却又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这里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这2.4%,让四川成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大河奔流高歌行

  建设“黄河蓄水池”

  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在四川西北角“一闪而过”,流域范围主要涉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

  作为母亲河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四川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他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为四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为黄河流经的第二个省份,“树牢上游意识,肩负上游责任”深深烙刻在四川省的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项工作,坚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话掷地有声。

  2019年,四川明确了17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2020年,四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建设,加强黄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湿地草原生态保护,明确把甘孜州、阿坝州确立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将高质量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作为推动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主动加强邻省配合,与青海、甘肃开展深度合作。

  2019年12月,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有着“黄河蓄水池”美誉。为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2021年3月,四川与甘肃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携手共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双方加大湿地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联,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奔流高歌行

  杜绝草场沙化,增强水源涵养

  以生态保护叩开发展之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辖曼镇、麦溪镇占黄河在川流域总长度的80%,是若尔盖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无法回避的情况是,若尔盖是四川省重要的牦牛和藏系绵羊养殖地。一段时期以来,因为超载过量放牧,导致湿地和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非常突出,土地沙化成为若尔盖面临的生态挑战之一。

  “过去路两边都是沙子,车一过,满天飞沙,根本看不到人。”若尔盖县唐克镇索格茂村牧民尕让交对记者说。上世纪70年代,若尔盖为了发展,大规模开垦湿地放牧,人为开沟排水,导致湿地退化严重,“原来用5米的绳子就能从井里打上来水,后来8米长都够不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阿坝州和若尔盖县制定了覆盖山地、水域、林地、草原等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持续实施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生态脆弱区治理等生态工程。在离县城20多公里外的自家草场里,尕让交向记者介绍起了围栏里的茁壮成长的牦牛,“这些有58头,现在5岁左右,9月就会卖掉。”

  尕让交家这块草场有1100亩,这里也是若尔盖推广“三结合”顺势养殖法的成功试验地。“‘三结合’就是放牧(散养)+补饲+圈养,每天7点钟我会给牛补饲料,中午12点把牛放出去,下午5点把牛赶回圈起来,这种饲养方式,牦牛一天能长0.9公斤。”尕让交笑着说。记者了解到,“三结合”的精髓在于补饲,饲料部分替代草料,不但减轻了草场压力,而且让牦牛生长期缩短近一半。尕让交告诉记者,过去自然放牧一头成年牦牛一年需要草场20亩左右,补饲后,仅需8亩草场且饲养期变短。粗略估计,一头牦牛出生到出栏平均消耗的草场面积由过去的120亩变成现在的28亩,有效改善了天然草地的利用能力。

  记者了解到,推广“三结合”之外,若尔盖通过全面落实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大人工种草力度,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湿地草场压力进一步减轻。目前,若尔盖已建成“三结合”示范牧场142个。“沙地又变回了丰美的水草地,连狼都多了起来。”尕让交笑着说。

  若尔盖“三结合”养殖法的推广,是若尔盖县、阿坝州乃至四川省治理黄河生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若尔盖加大草场沙化治理力度,其中,仅若尔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一项,就已修复湿地9.6万亩。

  生态好了,环境美了,久违的黑颈鹤重新回到了若尔盖。作为唯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对生存环境极端挑剔,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她的回归也是对四川黄河生态保护成果的极大肯定。

大河奔流高歌行


  发展“全域旅游”

  走好绿色红色特色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生态保护,更要高质量发展。流经四川的黄河,不仅留下了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孕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民族文化之花在这里娇艳绽放。

  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四川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确定了“全域旅游”目标,全力讲好“黄河故事”,走好绿色红色特色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信心非常明确。

  “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话经常挂在当地人嘴边。在若尔盖县城西36公里的巴西会议纪念馆,30岁的藏族小伙子扎西泽仁正在进行讲解,他已经是第三代红色守护人。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阿坝州,“过草地”,过的便是若尔盖茫茫草原湿地,“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故事皆发生于此,著名的“巴西会议”在长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的外公是当年红军过草地的向导,后来成了革命烈士。爸妈也一直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2010年,我来到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向观众介绍红军的英雄事迹。我会继续坚守在这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扎西泽仁的话铿锵有力。

  作为多民族聚集地,阿坝州以安多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依存,多元文化异彩纷呈。在网络上,身穿民族服装的“吉祥娃娃”非常受欢迎,这种网红玩偶就诞生在黄河九曲之畔。在唐克镇白河社区手工合作社,记者见到了阿坝州藏族民族传统裁缝工艺非遗传承人张慧玲,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张慧玲介绍说,“吉祥娃娃”集纳了阿坝州13个县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共40多种服装搭配,经26道工序缝制而成。这些美丽的娃娃,不仅宣传了当地民族文化,而且解决了一大批妇女就业,“我从小就生活在黄河岸边,感觉自己有责任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发扬光大,让孩子们了解历史,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了解黄河文化。”如今,“吉祥娃娃”凭借精湛的工艺、特有的民族元素走向了国内外,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

  记者了解到,依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黄河旅游,阿坝州积极推进“转型”,引导牧民外出务工或从事草原旅游。“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负责人张黎明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出台了文化旅游奖补办法,对促进旅游发展农(牧)家乐、旅游能人予以奖励补助。如今,“全域旅游”正在大草原上演,“黄河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知晓,吸引着无数人慕名而来。

作者:张卫波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