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大荒先生与蒲松龄手稿《鹤轩笔札》

2021-10-25 09:24:5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路方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路方红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述颇富,除撰有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词稿、笔札、杂文等,其文集以引、疏、序、书启、婚启和拟表为最多。但因其家贫无力梓行,手稿散失严重,现存者寥若晨星。目前已知的仅有辽宁省图书馆存半部《聊斋志异》,东北图书馆存《农桑经·草虫篇》,山东省图书馆存《聊斋文集》祭文一册,中国历史博物馆存《聊斋词稿》,蒲松龄纪念馆藏《拟表》9篇,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存《聊斋遗文》,《鹤轩笔札》则存于青岛市博物馆。这每一册留存下来的手稿背后,都有着千回百转的曲折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讲《鹤轩笔札》手稿背后的故事。

  路大荒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蒲松龄著作研究专家,并曾以收藏及过目蒲氏手稿最多而被业界所公认。

  1950年代,路大荒先生在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期间,主持修复蒲松龄故居。在淄川期间,他慧眼识珠,为国家收购了蒲松龄手迹《鹤轩笔札》。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尽可能地将这一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鹤轩笔札》共4册,前两册为蒲松龄亲笔手抄本,收录了蒲松龄南游江苏宝应、高邮期间,自康熙九年十月至康熙十年五月的8个月中,代其幕主孙蕙撰写的书启、公文、谕告等文稿,以及酬答函札等共80篇。对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校订和蒲氏思想、生平的研究,这两册《鹤轩笔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据路大荒先生的日记,1956年夏天,大荒先生为了修复蒲松龄故居一事赴淄博,遇到了一位姓李的先生做介绍人要出售4册古书。大荒先生拿到的这套古书就是《鹤轩笔札》手稿。书衣有蒲松龄先生题签:“鹤轩笔札自十月初三日起至年终止”“鹤轩笔札辛亥正月起五月止”,显示写作时间自康熙九年十月至康熙十年五月。这两册手稿的第一册页二的右下角还钤有两枚印章,一为阳文“松龄”二字,一为阴文“柳泉居士”四字。路大荒先生通过认真细致的鉴定后,认为这套手抄本的前两册确为蒲松龄亲笔手稿。后两册不是一人所写,应是蒲松龄先生离任后的继任者笔札。

  《鹤轩笔札》对研究蒲松龄的生平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已发现的蒲松龄手稿中,多与他的文学创作有关,像《鹤轩笔札》这样以公文文札为主的仅此一种。

  《鹤轩笔札》也展现了蒲松龄的书法造诣,《鹤轩笔札》主要以行楷体书写,筋骨开张无内敛之势,有颜体的风格,同时又字形略扁,有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感觉,气韵不俗。

  路大荒先生彼时在山东省古管会工作,已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他认为此时发现蒲松龄手稿这种重要文献应该及时向领导报告,由国家出面收购,而不应私人购买收藏。于是他回到济南后及时向时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先生汇报此事,并商定以40元的价格购得此手稿。他在日记中所写:“14日回济。17日见王局长,留聊斋墨迹两册,又抄本二册,言明出价四十元……”路大荒先生为国家购得此手稿后亦十分珍重,亲自将手稿带至北京,在琉璃厂翠文斋精工修复,并增加了布函套。经过了此次修复,至今《鹤轩笔札》的品相良好。

  王统照先生看到此手稿后,曾写下一段文字,记述路大荒先生与《鹤轩笔札》的情况:“《鹤轩笔札》四册,此二册皆留仙先生手稿。另二册则笔者不止一人,想是继留仙先生任笔札者。四册必由淄川孙家散出。盖留仙先生卅许,曾为同邑孙蕙延请,在宝应、高邮署内任书启幕故。酬答函札与较长之官谕,俱载底稿册中,虽有蒲氏印章,此二册定系孙氏留存者。今夏,大荒先生数为整理蒲氏故居,因公赴淄博市。有李君,存此四册求售,大荒返济与余语及,乃以四十元易来。原册纸薄,岁久脆折易失。八月中,大荒去北京,遂将蒲氏手册,托其带去,由琉璃厂萃文斋为精工贴装,并加布函。此等工艺,京外难有。九月中旬,介绍人李君为包裹寄到,仔细甚至。述之于此,俱可深感。近三百年之草册,竟能流传,淄川人士对蒲氏之尊重,即此可见。余以衰病之身,年来得见蒲氏笔迹数种,而前三日偶去北洋书社古籍部,竟得《聊斋志异》第一次木印本(即赵氏鲍氏共刊本,亦即青柯亭刊本,有杭州余集手书序,清乾隆三十五年刊),盖在木板上廉价书摊中,无问者。今纪此二册之由来,故附述如此。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初寒晴日。剑三。”

  路大荒先生为国家购得《鹤轩笔札》手稿后,理论上应该留在省城的文化部门。但不可思议的是,它在“文革”中竟阴差阳错地出现在青岛,具体是怎样的过程,已无人所知。笔者经过请教、走访青岛文博界前辈,得知《鹤轩笔札》手稿是通过青岛市财政局拨交青岛市博物馆的,而青岛市财政局是“文革”中发还查抄文物的行政部门。于是大胆推测了《鹤轩笔札》的大体走向。

  1956年夏季,路大荒先生为国家收购了《鹤轩笔札》手稿后,交给了时任省文化局长王统照先生。王统照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自然对这一蒲氏手稿倍加关注,并予以研究。此时王先生已经疾病缠身,大多时间居住在青岛市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疗养。他极有可能将手稿带到青岛,在养病期间为《鹤轩笔札》认真写下了长达400余字的跋,详细介绍了发现它的过程,为后人留下了第一手的可靠资料。《鹤轩笔札》手稿前两册与王统照先生亲笔跋文同时出现在青岛也给这一推测提供了佐证。

  1957年6月,王统照先生带病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在怀仁堂聆听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入医院。同年11月29日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

  由于王先生疾病猝发,走得仓促,《鹤轩笔札》手稿极有可能就留在了青岛。后“文革”骤起,经历了动乱、抄家等等,青岛市的查抄物资大都堆到了青岛天后宫、天主教堂等仓库。“文革”中后期文物陆续返还,剩余部分就交到了青岛市财政局,将文物古籍等分类交给有关单位。

  幸运的是,这两本珍贵的蒲松龄手稿回到了青岛市财政局。虽然作为主管青岛财政工作的行政部门很难发现《鹤轩笔札》手稿的真正文物价值,但是它作为一本古书,没有被轻易处理掉,而是在1971年12月30日由青岛市财政局作价2元钱拨交青岛市博物馆保存。蒲松龄《鹤轩笔札》这一珍贵手稿经过漂泊流浪,没有损毁,它与王统照先生为它悉心书写的跋文一起又回到了国家文博单位。

  藏于青岛博物馆的《鹤轩笔札》手稿于2014年1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并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是青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作者:路方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