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根:用历史的智慧为少年“赋能”

2022-05-08 11:57:32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李欢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继备受欢迎的《极简中国史》之后,作家、学者郑连根近日再推五卷本《极简少年中国史》。

  郑连根曾供职于济南时报多年,现为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极简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先秦诸子》《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等10余部,其中,《春秋范儿》获201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极简中国史》获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版权已输出英、俄、哈萨克、西班牙、阿拉伯等多语种。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专访郑连根,请他讲述创作《极简少年中国史》的心路历程,和对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心得体会。用“五维写史法”为青少年写一部中国史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郑老师您好,首先想问您一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套《极简少年中国史》?这套书和此前您出的《极简中国史》有哪些不同?

  郑连根:写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的原因很简单,仍然是为了普及历史文化。写简明而又适合今人阅读的历史普及读物,一直就是我力争做好的事,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是我给青少年写的一套历史普及读物。

  四五年前,我写过一本《极简中国史》,这本书得过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版权输出了英、俄、哈萨克、西班牙、阿拉伯等多个语种,算是有点影响。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已经写过一本中国通史性质的书了,那为啥还要再写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呢?对我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情。我个人读史,常读常新;就整个历史写作领域而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非常想把这些新发现、新思考及时地汇报给读者,所以就不怕一写再写。

  历史研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我们手机上的APP一样,也是需要不断升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算是《极简中国史》的一个升级版。我原来写的《极简中国史》只有一本,十几万字,而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则有五卷,近40余万字。这说明,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中国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知。

  记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您的这套书是针对少年写的,您在写作中是否特别注意少年对中国历史的接受特点?这套书的“少年特点”体现在哪里?

  郑连根:为了让青少年容易理解历史的脉络和相关细节,我特意采用了“五维写史法”,即书中的每一章都写了四大板块:历史现场、人物故事、知识贴士和观点提炼。“历史现场”重在帮助青少年把握脉络,增强历史的现场感;“人物故事”则通过曲折精彩的故事打动读者;“知识贴士”,主要为了让青少年掌握相关的硬核知识;“观点提炼”,则是理性总结,重在启迪青少年的心智,引发他们的思考。

  写法之外,内容上我也进行了聚焦,目的就是为了便于青少年把握。我写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特别关注的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比如,我们的族群是如何凝聚与拓展的?我们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我们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是如何生发、吸纳,枝繁叶茂的?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密码又是什么?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不仅与历史有关,更关涉我们的现实和未来。

  最后,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我经常预设问题,引导读者边阅读边思考,既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同时,举例子解释的时候也特意选取一些与青少年实际生活非常接近的事例,让他们容易理解。

  王朝只是中国的肉身文明和文化才是中国的灵魂

  记者:为配合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您还特别录制了10集视频讲座《历史的河床》,这10集视频讲座和书本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您在视频中主要想给读者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郑连根:《历史的河床》十讲应该算是全套书的一个升华部分。录制这套视频,就是想让读者在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基本理解之后,再提升一下认知,从更高的维度思考一下历史以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如果说,前面书中文字所讲的内容偏重于讲述历史,那这套《历史的河床》视频则偏重于解释历史。这部分内容干货多、信息量大、思辨性和思想性很强,有些内容已经溢出了历史的范畴。但是,这些内容是我读史20多年来的核心心得,不说出来一则自己心里不痛快,二则也有藏着掖着之嫌疑。所以,就索性录了一套视频。

  这套视频,主要讲的是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底

  层逻辑,即中原的农耕民族与草原的游牧民族如何互相塑造,最后完成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与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密不可分。

  记者:您在《历史的河床》视频中认为,看历史不仅要看历史这条大河泛起的浪花,更要看到河床,请您谈谈您说的这种“底层逻辑”对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郑连根:我用看“浪花”和看“河床”来作比喻,是因为发现不少人学历史老是浮在表面,不肯深入。如果学历史只停留在“听故事”的层面,或者只知道记一些时间、地名、人名等碎片化的知识,那就等于我们只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的“浪花”,而没有看到“河床”。

  历史是博大的、深邃的、复杂的,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总是习惯于停留在表层,那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丰富历史资源的一种浪费。看到不少人读历史总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我不免感到痛心,甚至有“买椟还珠”之叹。正是出于鼓励大家深入学习历史的考虑,我才提出了“历史的河床”这种说法,并录制一套视频,随书附赠。

  举个例子来说,不少人读历史,关注的重点多是王朝更迭和帝王将相的故事。其实,历史除了王朝更迭和帝王将相,还有更宏大的命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比如中国文化。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曾说,王朝只是中国的肉身,文明和文化才是中国的灵魂。

  一个一个的王朝,是中国的一个个分段肉身,它们前后相继,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才是真正的中国。

  中国是所有文明古国中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非常了不起。其他的文明古国,它们的灵魂高度依赖肉身,肉身毁坏之日,就是灵魂消散之时。比如西罗马,它也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但蛮族入侵之后,西罗马政权灭亡了,西罗马的文明也就中断了。

  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华文化的灵魂不仅可以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肉身,而且还能植入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肉身之中,把“他者”的肉身改造成自己的肉身。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而神奇的生命力?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如果读历史能引发我们的深层思考,如果我们能用历史之光去探照现实和未来,那么,我们的心灵也就有了一份笃定的力量——那是先贤智慧对我们的智力加持,那是祖先足迹对我们的人生赋能。

  读书、写作就是我们的“精神体操”是我们灵魂成长的“本草纲目”

  记者:您此前还出过一本《好爸爸成就好孩子》,集中写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在教孩子学历史方面,您有哪些特别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郑连根:历史中有很多故事,而故事本身就具有“亲民性”,所以,让小孩喜欢历史,并不会特别难。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跟不上——不是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读历史书,而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读物还是太少,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教学改革也相对滞后,不少历史课的教学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呆板的教法和学法非但不能让孩子爱上历史,有时还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历史敬而远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要做的,一方面是降低外部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以身作则,改善讲述历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对历史产生兴趣。

  我带儿子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经典。在给他讲这些经典时,遇到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和历史知识,我就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尽力“翻译”成了他当时能理解的语言。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我感觉他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等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识字量够了,就自己去读历史方面的书了。

  我的深切体会是:孩子天然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他们不爱学习,而是我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摧毁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呵护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如果再引导孩子多读书,那么他就能喜欢上历史。一个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练出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历史相遇。

  记者:学习历史,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郑连根:对孩子来说,我觉得学习历史的最重要作用就是能为他们的成长赋能。因为历史能拉长他们的视线,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是官方对历史功能的总结。其实,这4个功能不仅对成人适用,对孩子同样适用。

  读历史能让人拥有“通古今之变”的智慧。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通古今之变”?我的看法是:我们一方面要从新事物中看到旧现象的影子,另一方面还要从前人的过往中看到我们未来的可能。

  我写这套《极简少年中国史》,说到底就是力图以“通古今之变”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种系统性看待中国历史的新思路。

  最后,历史还有治愈功能,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说:“在动荡不安的当今社会,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越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拥有坚韧的力量。尤其是在疫情困扰的当下,人们的精神不能萎靡,而读书、写作就是我们的“精神体操”,是我们灵魂成长的“本草纲目”,是我们人生修行的忍辱功夫和精进法门。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摆脱焦虑,通过读史获取坚韧的力量。所以,我在这套书的手帐封底写下了这样的话:“追求美好未来的人,更需要回望前人的足迹;拥有梦想的人,更值得拥有堂堂正正的史观。”

  我希望大家能用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去对抗碎片化的肤浅,用系统性的历史文化去对抗浮躁的鸡汤与鸡血。然后,我们收获的,才是心灵的真正成长。

作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