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翻译官”

2022-05-09 10:46:5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责任编辑:鞠月芹

  今年,很多市民以露营、爬山、挖野菜、摘野花等方式“过春天”。我们与身边的自然愈加亲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并没有想象得那样多。比如爬山的时候,山花烂漫,绿叶新鲜,可是如果不去看那些挂在树上的签牌,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花、什么树。同样,对出现在眼前的一些昆虫,我们也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习性。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做了很多自然科普活动,他们担任大自然的“翻译官”,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熟悉的世界里探索新奇的未知。

  爱护自然,而非拥有自然

  在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组建的微信群里,集结了很多济南的自然博物爱好者。他们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或者在种植、饲养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可以随手拍照上传,总会有专业人士给予解答。

  比如有网友上传了一张照片,是一棵正在盛开的花树,一簇簇黄白两色的小花正开得热闹,问这是金银木还是忍冬。在志愿者解答这是金银木、群里发起了一次小小的聊天后,很多人的疑惑有了答案,原来金银木开出的不是我们常常用来泡水喝的金银花,忍冬花才是。

  再比如有小朋友抓到了一只“癞蛤蟆”,拍视频发到群里,便会有志愿者告诉他,那不是普通狭口蛙,建议放生,因为人工条件下很难提供它所适应的自然环境与食物。小朋友不舍得,说自己用了专门的饲养盒,每天还喂面包虫。志愿者只能继续耐心解释:“面包虫不是万能的,脂肪含量很大,并且小型饲养器皿会导致蛙类活动范围有限,长期喂养面包虫可能会出现蛙类脂肪含量更多从而引发体质问题,并且野生狭口蛙适应潮湿的泥土环境,吸水棉很难提供合适的介质湿度,很容易损伤蛙类的皮肤。人工条件下很难提供适宜的水域环境,长期饲养也是对它们有害的。野生蛙类和我们平常见到的角蛙之类的人工宠物蛙类需要的饲养条件相差很多,人工的环境它们并不适应,可能大家养起来看着它们也吃东西也游泳,但是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在群里,时常会有类似的情况,比起解释“这是什么”,志愿者们或许更多地在向大家普及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他们鼓励自然博物爱好者特别是小朋友们去观察和思考,但是也要克制“想要拥有”的冲动。他们还会告诉大家,“害虫”和“益虫”并非一种自然分类,“有益有害都是人为定义的,吃杂草的蚜虫被称为益虫,吃庄稼的蚜虫就被称为害虫。”

  群里也还会有一些及时的科普分享,比如5月6日晚上,便有志愿者往群里转发了一篇名为《Nature重磅——蚊子(埃及伊蚊)为什么喜欢叮人,而不喜欢叮其他动物?》,其中介绍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埃及伊蚊为何偏爱叮人的机制。“科普:蚊子叮人和血型一点关系都没有,别讲不同血型吸引蚊子的伪科学了。”这位志愿者随后在群里发言,并附上了一个“捂嘴笑”的表情。

  离自然和科学更近一些

  微信群只是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科普活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还制作了“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系列扑克牌和工具书等文创产品,其中扑克牌首发两套,“分别精选黄河流域下游,尤其是济南的常见昆虫和野花”,每一张扑克牌都有一种昆虫或者野花的科普,既能玩,也能学,“离自然和科学更近一些”。

  去年夏天、秋天,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举行了一系列的“奇妙夜”活动,他们带着孩子走进佛慧山、泉城公园,探索大自然在夜晚的秘密。“当暮色降临、大地沉睡,一切归于静谧时,泉城的小精灵们却开启了派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石块,会遇见很多西瓜虫……”在佛慧山的一个“奇妙夜”里,他们认识了蝎子,“昼伏夜出,不属于昆虫纲,属于蛛形纲,蜘蛛和昆虫的关系,就像鳄鱼和人的关系一样”;还有一种“隐身”在叶子上的天蛾幼虫,“与叶脉高度拟态,显眼的尾角出卖了它”;还有“多在夜间出来取食植物叶片”的磕头虫,以及在遇到敌害时会在尾部发出爆响,“喷射出具有恶臭的高温’炮弹’,同时产生黄色的毒气和烟雾”的气步甲等。这样关于自然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春天是桃花、杏花盛开的季节,蜜蜂之类的访花昆虫相对较多,到了盛夏则是绵延的蝉鸣等,而萤火虫的数量亦可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一项自然指标等。

  在带领孩子们探秘自然的同时,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也进行着他们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据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成员张文谦介绍,他们目前已经走遍了济南周边,之后的目标是进行山东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振国是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的指导教师,他也一直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日常可见的生活中。“生物多样性包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大家都知道济南在全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山、河、湖、泉、林、草,除了地质构造不一样外,这些环境背后的生态系统差异是非常大,植被、动物、真菌各具特色,它是自然综合体。物种多样性和大家息息相关,鸟兽虫鱼林草木,物种非常多元化,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我们吃的有桃、杏、李、苹果、梨、牛、羊、猪、禽等。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这个更密切,不同人的长相不一样、性格不一样,面对疾病身体抵抗力也不一样。很多都是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导致的,面对病毒,有的人就能天然抵抗,甚至产生抗体。”张振国解释。

  在自然里寻找各自的初心

  如今,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的一系列活动已经集结起很多济南的自然博物爱好者,但它的成立却源于一位本科生的想法。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初至,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科学专业(公费师范生)逄文静对生态环境的感受更加深刻,她想要发起一个项目,通过自然教育连接起孩子与自然母亲之间的情结。逄文静找到了动物学老师张振国,多方联系,还邀请了植物学教师曲小健、生态学教师滕开建、微生物学教师李庆超、生物化学教师杜欣作专业指导老师,同时邀请辅导员作为思政老师,于2020年7月22日正式成立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

  显然,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早已经超出了一个学院、一所高校的范围,在一种更加广阔和普遍的意义上,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最开始影响的或许只是一批孩子,然后是孩子的家长,然后是家长的朋友……影响就这样一点点扩散开来。特别是在今天,由于疫情的关系,普通人对自然生命科学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我们急于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健康机理,去学习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有谁会拒绝靠谱的科普呢?

  事实上,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最初牵头成立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的那批2018级本科生已经进入他们在这个团队的倒计时。对他们来说,参加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也是大学生活里一份珍贵的经历。逄文静、张文谦、李生兰、孟令强等人一直在组织参加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的活动,他们带着孩子走进自然,做相关文创,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自然科普。他们都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公费师范生,以后也要成为老师,而在与孩子们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早已经开始领悟教育的意义。

  逄文静说,在一次带领中学生进行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她就被这些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深深触动。李生兰也发现,身处自然时,孩子们总是积极提问,而她的一次解答可能就关乎孩子对自然的认知,并且通过孩子对自然知识的分享和传递,她也感受到教育的初心。这其中当然也有关于自身的改变,孟令强多是负责一些“幕后工作”,如社交网络平台的维护等,有时候看到一些正向的反馈便会感到兴奋,感觉得到了认可,在他看来,虽然形式上即将退出自然常青志愿服务队,但是心永远与之在一起。张文谦说,这段经历充实了大学生活,也督促自己在毕业后要付出更多时间进行专业发展。

  张振国将这样的科普形容为“大自然的翻译官”,希望把“自然之美传递给身边的人,让大家更好地关爱自然、热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面前,这些拥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找到教育的初心,而另外那些渴望真正了解自然的人同样也在寻找关于他们的初心。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