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守护公平正义 践行为民初心

2022-09-20 10:02:0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晓菲 沙文婧 杨晨 陈彦杰 侯月

责任编辑:鞠月芹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守护公平正义 践行为民初心

发放执行款。

  编者按 学习党史是每一位党员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助力强省会建设再上新台阶,即日起本报将开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专栏。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聚焦人民意志、突出听取民声,聚焦民生需求、积极回应民意,聚焦问题导向、注重贴紧民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为群众办实事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我市政法系统坚持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法治济南,建设治理高效、平安和谐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把党史学习教育焕发出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工作效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守护公平正义 践行为民初心

接听市民来电。

  强化理论武装常学常新

  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就要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坚持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为重要任务,推动干部队伍坚定历史自信、加强自身建设、办好为民实事,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通过建设“百年风华 初心如炬”为主题的党史文化长廊、开展100余名党员干部全员“上一线、察实情、练本领、促发展”群众工作教育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党史这门必修课、常修课成为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锻造实干能力、锤炼过硬作风的营养宝库。

  槐荫公安分局依托辖区红色资源,以互动式、观摩式等实境教学手段,创新党史传播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将党史宣讲纳入“书记第一讲”“领导干部上讲堂”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老干部宣讲、青年宣讲、女警宣讲团队品牌力量,将党史知识学习覆盖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感召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警务室,成立“平安警务”党支部85个,今年以来,“就地接警”383起、解决群众诉求872条,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民情民意是为群众办实事的“风向标”,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问题和困难、诉求和期盼,才能找准办实事的目标和方向。

  市人民检察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聚焦重点领域和特殊主体,做深做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司法救助、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重点工作,多元调解疏解群众的“法结”“心结”。在综合运用监督纠正、释法说理等方式,推动解决案件背后的行政争议、民事纠纷的基础上,在全省检察机关率先建立律师工作室,引入律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公开审查、公开听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今年以来,共化解行政争议60余件。

  市司法局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转化为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实效,积极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安心热线”品牌。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实行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双号并行”、专家坐席服务模式,设立“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专线”“复工复产专门坐席”,实行“7×24小时”服务,热线日均接听数量约700件,连续服务群众24年不断线,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成立济南市12348热线人民调解委员会,线上线下联动,形成闭环式矛盾纠纷解决链条,逐步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以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

  群众无小事,济南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收获。

  聚焦群众在“打官司”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问题,济南法院升级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完善人民法庭在诉前调解、网上立案等方面的服务,为当事人提供“肩并肩”帮办代办服务,实行网上立案“日理日清”。建立跨域立案联系人名册,覆盖所有辖区法庭、全部案件类型,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同时,加大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涉及群众基本权益的民生执行案件,设立“绿色通道”,实行快查、快处、快付,并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给予司法救助。针对当事人反映突出的司法拍卖竞得不动产长期难以实际交付的问题,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微大爱”专项执行行动,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王晓菲 沙文婧 杨晨 陈彦杰 侯月)

作者:王晓菲 沙文婧 杨晨 陈彦杰 侯月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