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很大,透露这些新期待!济南市委书记、市长答记者问

2022-09-28 08:27:1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端鹏 张茜 整理

责任编辑:李欢

  9月27日下午,中共济南市委“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技创新、数字济南、工业强市、生态济南、民生改善这些关键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回答有关提问。透过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回答,可以窥见未来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与突破口。

 中共济南市委“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人民日报记者: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请问,下一步,济南市将如何抢抓机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

中共济南市委“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刘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济南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作。去年4月获批以来,我们加紧工作,目前已经基本编制完成“1+ 4+16+N”规划体系,产业导入、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起步区建设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起步区,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桥头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在产业谋划和导入上下功夫,瞄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重点,系统编制产业正面清单、重点产业示图、产业机会清单、产业准入机制“四张清单”,实施精准招引,培育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北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二是坚定不移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好城市发展的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特别是在起步区建设初期,注重交通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和生态处理设施优先,构建高效联通的道路交通体系,积极导入科教、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力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当前,在产业打造方面以外,我们还将优先推进大桥组团建设,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区和都市阳台片区,尽快形成公共性、中心性、标志性的示范效果。

  三是坚定不移抓实抓牢生态保护。起步区规划面积中近70%是生态空间,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最大底色,也是一张最靓的名片。我们将统筹保护水系、岸线、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特别是把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作为关键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水四定”重要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启动太平水库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打造节水、亲水、爱水、乐水的人水和谐之城。

  四是坚定不移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理念,面向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和欧美国家,广泛吸纳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高水平建设济南综合保税区、济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对标国际一流评价指标体系打造“类海外”环境,形成开放合作“强磁场”,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五是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起步区可以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区”经验,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我们将用好战略红利,持续深化起步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新区特办”改革,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化审批服务,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改革创新示范高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刚才,刘强书记也提到了创新的问题。近年来,济南市在谋划创新、推动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请问有哪些重点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共济南市委“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于海田:谢谢这位记者朋友。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亲临济南,在视察浪潮集团时强调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许,也是省会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久久为功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正日益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是突出原始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聚焦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推动代表量子领域国家战略创新最高水平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获批建设,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作用更加凸显,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电磁驱动、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实现大科学装置“从0到1”的突破。

  二是突出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组建山东高研院、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8家,打造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1000家,海外企业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从无到有、总数达到54家。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2家增加到目前的4397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以上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423家和1532家、均居全省首位,挺起了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三是突出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下大力气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创载体平台,齐鲁科学城加快规划建设,山东产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大学四大创新圈联动创新格局加速形成,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118家、专家工作站124家。先后出台“高校20条”、“双创19条”、人才政策“双30条”等高含金量政策,培养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超过1500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为省会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突出体制改革,全社会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实施“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连续两年组织“揭榜挂帅”工程,支持24个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95.5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65.4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标准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N”平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0.3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73.48亿元,越来越多的创新萌芽在泉城济南开花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为科技强省、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济南力量。


  新华社记者:当前,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请问,济南市在推进数字化变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思路和打算?

  刘强:谢谢您的提问。我理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是现代化。全面推进数字济南建设,是推进济南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济南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前不久专门召开会议对数字济南建设进行系统部署,围绕数字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四个重要领域和相关重大专项建设任务,进行了谋划和安排。工作方案确定后,重点是抓落实、抓推进。在推进过程中,重点是做到“五个推进”。一是全方位推进,坚持全市统一设计、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视图,在“一张图”上分兵把口施工。二是一体化推进,全市性应用系统由市级通盘谋划、一体建设、分级部署,对上依托并联通省级系统平台,对下由区县或部门共享共用。三是依法推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数字济南”建设,在建设和运维管理过程中,做好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数据利用、依法利用等工作,提高数字济南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四是以实战为导向推进,我们将围绕“有用”“管用”“好用”,明确“重大需求清单、场景应用清单、重大改革清单”,形成量化闭环的推进解决方案。五是循序渐进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聚焦聚力,又久久为功,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重点突破、三年全面提升、四年示范引领”的总体安排,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推进实施。

  我们建设数字济南的目标,就是打造省内领跑、全国一流的数字先锋城市,这也是济南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将把握好三个共性核心问题。一是数据高质量归集共享。通过建强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规范数据归集标准、完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以刚性要求推进数据归集、按需共享。二是系统高质量协同衔接。按照用户思维,围绕“一件事一次办成”,从开始到办完的全流程,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系统壁垒,实现流程再造,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安全要得到有效保障。时刻绷紧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这根弦,把风险防范贯穿到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数据应用等各环节,确保风险可控。同时,我们还将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广大干部、市民以及全社会的数字化素养,为数字济南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实保障。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济南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辉煌的工业发展史,曾经诞生过黄河汽车、康巴丝时钟、小鸭洗衣机、轻骑摩托车等众多知名品牌。近年来,济南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今年4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又鲜明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请问济南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于海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制造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提升规划引领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和服务企业质效,加快构筑集聚集群集约、高端高质高效、专业专注专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双双迈入国家一线城市前列。

  一是聚力做大总量,综合实力更强。充分发挥济南工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的优势,坚持先做大再做强,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壮大工业体量。十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417家增长到2548家,工业大类产品由142种增加到近300种,工业营业收入由5032亿元增长到8336亿元,正向万亿目标坚定迈进。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总量突破1.3万亿元,成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二是聚力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更好。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济钢钢铁生产线关停等重大调整,“十三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9.6%提高到2021年的54.7%,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60%。事实证明,济南不仅经受住了转型阵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而且发展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聚力培优塑强,产业能级更高。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批“参天大树”茁壮成长。11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企业500强”,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其中工业企业达到8家。中国重汽和浪潮集团实现济南千亿级企业零的突破,百亿级企业达到13家。建成全国最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服务器生产基地、400系不锈钢生产基地,亚洲最大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透明质酸生产基地、头孢类抗感染药物和阿胶生产基地;天岳碳化硅材料成功打破国外“封锁”,晶正铌酸锂材料全球领先,伊莱特超大锻环创造世界纪录,一系列“泉城制造”强势占领全国全球市场。今年9月6日,“泉城一号”运载的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济南成为国内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四是聚力生态打造,发展后劲更足。着力构建“1+N”工业强市政策体系,划定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面积30%的工业用地保障红线,25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全面助力产业发展,“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2300亿元。设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版“12345”、累计服务企业140万家次。聚力招大引强,吉利智慧整车工厂、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华为、百度、阿里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支撑工业强市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五大行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到2026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不断提升省会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济南素有天下泉城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感受到济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请问,下一步,济南市将如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强省会?

  刘强:谢谢您对济南生态环境质量的关心。我是一个新山东人,也是一个新济南人,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四年多,对济南“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感同身受,对济南“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独特魅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年,济南一方面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5个千亿级台阶,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近8000家,“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32%。

  一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与2013年相比,2021年PM2.5浓度下降61.2%,优良天数增加106%;今年1-7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继续同比改善6.3%,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提升12个位次,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大家都很关心的重点泉群连续19年保持喷涌,在全省率先消除劣五类水体,国省市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国控断面优良率实现5个100%。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二是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累计造林61.3万亩,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十三五”期间小清河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占比提高26.2个百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三是城乡更加美丽宜居。大力推进“千园之城”建设,全市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去年达到1086个,今年年底将达到1153个,有168座青山变景入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3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1.71%,努力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巩固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夯实强省会建设的生态本底。

  (一)以更高标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加快实施“两清零、一提标”雨污分流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土壤整治修复与风险管控,让美丽的济南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黄土复净。这方面,我们将充分用好数字化手段,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升污染防治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二)以更实举措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坚决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破损山体治理、黄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保护,加快构建黄河泰山生态屏障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是下步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将深入实施河湖示范工程及河道有水工程,多措并举节水保泉,努力创建国家节水典范城市。

  (三)以更强定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用好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双试点”的优势和机遇,开展好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开展好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同时,把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建设“无废城市”,打造慢行交通,让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成为现代化强省会最鲜明的底色。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工作,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济南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谢谢。


  新黄河·济南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请问,过去十年,济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海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您对民生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聚焦聚力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1.13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涉及33.9万居民的黄河滩区迁建全面完成,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群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我们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十年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08%下降到2.06%,群众就业门路越来越宽广。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449元、22580元,分别是2012年的1.76倍、2.15倍,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提升。我们始终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优化服务,十年来,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从331.4亿元增加到1032.4亿元,年均增长13.5%,稳稳托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聚焦学有优教,我们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268所,增加学位58.7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更多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聚焦病有良医,我们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疗机构达到7530所,每千人口拥有床位达到7.8张、居全省首位,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40元提高到670元,群众求医问药更方便、更便宜。聚焦老有颐养,我们建成各类养老设施3350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2.74万人、313.38万人,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聚焦住有宜居,我们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2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00余个,新建、改建租赁住房7.3万套,群众住得越来越舒心。聚焦弱有众扶,我们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95元、770元,失业保险金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的90%,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三是创新创优社会治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稳固。我们着力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勇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四连冠”。扎实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建立健全“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济南获评全国最安全城市,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1年命案全破的省会城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动态清零”总方针,努力寻求疫情防控和便民利民的“最大公约数”,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暖到群众的心窝里,让泉城人民生活更为富足、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作者:王端鹏 张茜 整理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