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用上卫生厕所就是贴心的“大民生” 槐荫区全面完成老城区158处家厕改造

2022-09-30 09:40:3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让群众用上卫生厕所就是贴心的“大民生” 槐荫区全面完成老城区158处家厕改造
让群众用上卫生厕所就是贴心的“大民生” 槐荫区全面完成老城区158处家厕改造

  改造管道铺设现场 改造后的老城区家厕

  厕所改建被称为“大国的里子工程”。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状况。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品质提升,槐荫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抓手,将老城区家厕改造作为推进“厕所革命”的重要一环。槐荫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槐荫区城区旱厕改造工作方案》,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目前老城区158处家厕已全部改造完成。

  摸底排查 深入一线查看详情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老城区家厕脏、乱、臭问题亟待解决。槐荫区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区政府组织召开老城区家厕改造工作部署会,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各单位按照“改造、整合、拆除、新建”的原则,分类制定本辖区内老城区家厕改造总体方案和年度改造计划,摸底排查统计《全区家厕摸底情况表》。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遵循“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全面改造,分类实施,多措并举,奖补结合”的基本原则,槐荫区明确责任主体与部门职责、具体实施方法以及保障措施。通过前期摸底排查情况制定了《槐荫老城区家厕改造流程》,由申请人提交《家厕改造申请》到社区居委会,再由槐荫区城管局设施规划科安排施工单位到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改造条件。对于具备改造条件的,与户主签订《家厕改造工程质量保修书》保障各方权益;对于不符合改造条件的,详细说明原因告知申请人。

  槐荫区城管局根据老城区家厕改造任务目标,主动对接各街道各单位,倒排工期,攻坚克难,与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一起深入现场,寻求解决办法,破解老城区家厕改造难题;到居民家中做工作,张贴停止清掏服务通知,引导居民到附近公厕如厕,配合施工单位做好改厕工作,分类有序推进家厕改造如期完成。

  一户一策 确保改造落地落实

  8月23日上午,为加快完成老城区家厕改造,槐荫区城管委办公室组织在槐荫区城管局召开老城区家厕改造工作推进会,并邀请市城管局、市城肥一处、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通报了《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尽快完成老城区家厕改造任务的函》,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对照《槐荫区尚未改造家庭厕所统计表》逐一汇报推进情况及措施计划。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对尽快落实完成老城区家厕改造任务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措施。

  据了解,前期槐荫区未改造家厕主要分为三类:可以关停的家庭旱厕;地势低洼、周边配套不完备的家庭旱厕,需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改造方案,同住建、水务、市政部门组成专班到现场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强化技术措施,完成家厕改造任务;纳入三年内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已被冻结的家厕,需张贴停止清掏服务通知,引导居民到附近公厕如厕。

  槐荫区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在市城管局、区相关负责人指导下,区城管委办公室多次召开老城区家厕改造工作推进会。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一线、穿梭大街小巷现场督导,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协同配合下,对辖区的老城区家厕进行了一户一厕充分摸底调查,通过举行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掌握现状实情,倾听民意,因地制宜,逐一制定改造方案,确保了各项改造计划顺利推进。

  科学管理 让厕所更惠民利民

  老城区家厕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市民如厕难和改变厕所脏、乱、差现象的有效途径,必须办实办好,让群众满意。家厕改造完毕后,由居委会、申请人、施工单位、项管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区城管局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对达不到建设标准的,限期进行整改。老城区家厕改造竣工验收完成后,由申请人自行管理维护。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一端连着群众生活品质,一端连着社会文明程度。槐荫区城管局在老城区家厕改造中,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将这一利民惠民的政策落实到位,营造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槐荫区城管局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今年新建公厕4座,改造提升公厕6座。建宁路公厕、党杨路公厕、东广场公厕获评“泉城最美公厕”;全面启动槐荫区“厕所开放联盟”行动,全区100余处加油站、酒店、餐饮企业等单位加入,向市民免费开放,解决市民如厕难题。

  今后,槐荫区城管局将继续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注重生态环保和经济实用,鼓励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新、改建公厕不低于二类标准;在以往改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支撑,继续保持人性化、智慧化和生态绿色的改造风格,实现公厕向功能性、舒适性和生态性转变,进一步压实公厕建设“五化工作法”;进一步推进“十步管理法”的应用,加强管护人员专业培训,推进管理专业化和服务标准化,提高公厕日常管理维护水平,针对疫情、灾情等突发情形,提升应急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全力打造洁净有序、宜居宜业、快捷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本报记者 刘高君 通讯员 李玲王訾怡)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