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篮子”到“竹园子” 帮扶村的十年蝶变

2022-11-02 10:11:0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刘勇 通讯员:郑孝全

责任编辑:王浩

  记者走进莱芜区大王庄镇竹园子村,美观大方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整齐划一的二层小康楼、宽敞整洁的柏油路便映入眼帘;村南端,高大的进村牌坊上“清馨竹园”4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村北端,凉亭、竹趣园、垂钓中心、冬暖式大棚等齐鲁样板村建设项目依次呈现,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宛如进入梦幻般的世外桃源。

  “然而,以前的竹园子村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村民告诉记者,“过去竹园子村只有80多户人家,住的都是用黄草、麦秸、谷秸盖顶的土坯草房,唯一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是一条不足3米宽的土路。”当年的竹园子村近四分之一的村民都有到外村乞讨的辛酸经历,他们一手挎着竹篮子,一手拄着长木棍,走街串巷去乞讨,时间长了,周围村庄的人逐渐把“竹园子村”戏称为“竹篮子村”,用“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来形容村庄的贫穷与落后。

  要想富,先修路。“这些变化我们都有切身体会!”72岁的村民张延杰对记者说,“以前从村里到大王庄镇的路坑坑洼洼,去一次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整洁明亮的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2010年以来,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竹园子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着手修建进村路,累计投资600万元,将原有道路改造拓宽至6米,总长1.5公里,全部铺设成柏油路,道路两旁统一用翠竹进行绿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竹园子村。随后,将道路一直向村庄西北方向延伸,与241省道连接,总长1.6公里,打通了村庄南北两个方向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对村民门前道路进行硬化,共硬化街道2条、胡同6条,总长度400米,道路硬化率达100%。2021年,通过实施“民生暖心工程”,公交车直通到了村口。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以前的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过的是舒适幸福的生活。”张延杰高兴地说。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2010年5月,旧村实施整体拆迁,小康楼建设拉开帷幕。村里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91套2层别墅式小康楼,户户通了天然气;投资200万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一座;投资300万元建设综合性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篮球场各一处,增设健身器材,安装路灯80余盏,让群众在闲暇之余健身娱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竹园子村始终坚持以“美丽乡村、生态竹园”为发展理念,注重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户户配备垃圾箱,重点清理“四大堆”、小广告、卫生死角和生活垃圾,对村内两座公厕进行了内部设施改造提升,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一天一个大变化!”村民对记者说。

  产业兴,农民富。村党支部发挥资源优势,把村庄改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发展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的田园综合项目,按照“一线三段”的发展规划,自南向北依次打造了居住区、特色产业区和观光休闲区,依托“田园超市”采摘项目壮大林果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形成了果、蔬、花、木“四大系”和樱桃园、板栗园、山楂园、核桃园、苹果园“五大园”的特色产业格局,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将促进乡风文明、提升村民道德素质作为引领干事创业的有力抓手,通过传统乡土文化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持续开展以孝敬父母、体验亲情为主题的孝德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春节都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组织“出彩人家”“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部分家庭还被省妇联评为“省级最美家庭”,全村呈现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

  昔日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周围十里八村也把叫顺嘴的“竹篮子”改成了“竹园子”,恢复了本名。村庄全面脱贫致富,成为大王庄镇“第一个住上小康楼、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6年,竹园子村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本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郑孝全)

作者:刘勇 通讯员:郑孝全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