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2024-11-07 10:28:2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希涛 通讯员:朱宇哲

责任编辑:刘克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近日,市政协召开“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会上,郭珈均、姜琛昱、李海涛、王安忠、华波、孙涛6位政协委员和产业领军人才代表,围绕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引培力度、营造良好产才生态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提出意见建议。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优化人才政策 推动产业振兴

  □济南市政协委员,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 郭珈均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济南市近年来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经济质量,确定了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为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济南市发布并升级了《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等,通过多项措施促进人才的“引育留用”。以下是针对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的建议:

  一、人才政策向E类及以下级别骨干人才延展

  (一)调整人才分类目录政策。优化E类人才标准,增加对行业或企业发展的专业符合性和实际贡献度评估。放宽学历要求到本科学历,给予企业自主评定权限,允许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申报,这样企业可以替换未发挥实际作用的博士和硕士,也能根据经济贡献增加本科学历人数。

  (二)调整人才待遇保障政策。为E类人才提供“泉城人才服务银卡”,在创业投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社保等方面给予优先和便利服务。如提供创业投资贷款优惠、医疗保健优惠套餐及户政服务快速通道。

  二、人才政策向四大主导产业倾斜

  (一)增加四大主导产业资金扶持奖励力度。在四大主导产业内认定的“海右翘楚”顶尖人才、“海右名家”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享受更高的资金扶持和奖励,上浮各类资金扶持奖励力度。

  (二)加强四大主导产业平台载体建设支持。参照“支持外国专家工作室建设”的条件,增加对四大主导产业专家工作室的支持。引进高层次专家及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等工作,符合考核标准的给予每年50万元至100万元的资助,连续资助两年。

  三、人才政策向人才链条上细化

  (一)制定定向引才计划。针对每个产业的核心环节,制定具体的引才计划。比如,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领域引进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进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等方面专家;在重要产业领域,引进负责关键运营和项目落地的骨干人才,确保在济南研发成功的项目能够落地。

  (二)改革应用型实验技术人才教育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四大主导产业的人才培养。将应用型实验技术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贯通职业高中、高职、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路径,满足市场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聚焦金字塔“塔身”建设 让人才之城“破圈出彩”

  □山东省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琛昱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作为一名2018年回到齐鲁大地的科研工作者,六年多来,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感受到了济南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近年来,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和连续两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等若干举措,对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新形势下,济南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四大主导产业中,人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缺口尤为明显。在人才工作已进入“破圈”的深水区的关键阶段,如何保证人才金字塔的良性发展,已成为济南市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济南现状,提出三方面建议供参考。

  一、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为人才引育提供基础

  (一)全面推进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建设,汇聚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为抓手,充分发挥在济山东省实验室的作用,加大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全面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体系化布局市重点实验室,汇聚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

  (二)做强做精做细新型研发机构,引育高水平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挖掘好驻济“中科系”院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创新优势,建设好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产业技术供给,加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加大力度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继续实施“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揭榜挂帅”项目,实现人才的有序互动。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引育提供保障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海右人才”计划,支撑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从企业需求出发,支持不同层次的驻济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建设梯队。聚焦重点产业链遴选一批优质企业,对引进的高端研发人才给予专项政策支持。探索实施“海鸥计划”,加快建立海外人才引进的支持保障机制。

  (三)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对各类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给予一定的人才评价权限。继续推动“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导师)”计划,全面支持校企人才的双向交流。

  三、增强城市软实力,为人才引育提供支撑

  (一)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济南故事。坚持做好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形成品牌效应。继续加大驻济高校、中学校友的联系,推动校友文化和乡镇能人文化,鼓励济商返乡创业,吸引山东籍人才来济创新创业。

  (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完善子女安置。立足济南实际,考虑人才意愿,解决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充分推动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换,实现人才安业、安居、安心。

  (三)释放文旅活力,满足人文追求。推进文化旅游与人才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休假疗养等系列活动,打造贴心、暖心、细心的特色服务模式。

  多维并举引育半导体制造人才

  □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海涛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近几年,人才招引成为各城市聚集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一环。济南在人才引入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对四大主导产业的人才给予鼓励支持。各部门也在人才载体、奖励及生态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半导体行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济南的半导体晶圆制造行业来看,在人才引入、培养及保留方面建议如下:

  一、拉长半导体产业链,形成有利于人才聚集的沃土

  济南晶圆制造工厂只有一家,无法形成产业集聚。产业与人才互为生存条件,建议想方设法引入2—3家晶圆厂,形成硅基、碳化硅互补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济南有碳化硅的衬底生产企业,引入碳化硅的晶圆生产可以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硅基与碳化硅晶圆厂的设备类似,易于形成设备与工艺人才聚集。

  二、建立亲情、乡情引才政策,实现人才回归

  调研挖掘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在省外、海外晶圆厂工作的人员,给予外省人才招引同等甚至更优的政策,将满足标准的人才招引回家。充分利用山东人注重亲情、顾家的传统思想,在政策中增加家庭养老、家属安置等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回归。还可将政策扩展至在外发展的山东人家属,大部分济南周边城市的人员是有意愿回到济南工作的。

  三、简化人才评定的流程标准,建立多维度人才评定体系

  将人才评定的标准更多地给到人才的载体——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应采用有区别的人才判定标准,建议制造业或是半导体晶圆制造不以专利为标准,而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如实现良率目标、解决新产品工艺难题等作为标准。四大主导产业人才评定从技术人才扩展至项目、管理人才,以产业进步、产业安全为导向进行人才评定。以“千金买马骨”的诚意招才纳贤,阶段性地放宽人才的评定,快速聚集人才。

  四、成立专项资金或是政策倾斜,鼓励各企业人才当好传承技术的师傅

  鼓励相关专业学生、技术工人进入到晶圆制造行业,以委托培养、驻厂实习、以工代训等方式,吸引更多员工长期留在同一企业、同一岗位,磨炼工艺、传承技术。用大基数、广培养的方式迅速提升晶圆制造产业的“准人才”数量,为济南市晶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助力我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

  □济南市政协委员,人才有价(山东)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安忠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今年规模总量预计达到1.6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尤为突出,预计规模总量达2300亿元,拥有众多规模以上企业和医药制造业企业,齐鲁制药更是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前五。化学药、生物药规模均居全省首位,是透明质酸、头孢菌素和阿胶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同时,济南在药品、器械批准文号数量、创新药数量以及制剂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均表现优异。

  然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在人才方面仍存在痛点,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潜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千方百计聚集人才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实施“校企”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及中青年专家。同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创业精英,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提供福利待遇支持

  针对高端人才引进,与南方发达城市及高校科研院所相比,济南在福利待遇上存在差距。建议根据人才等级给予一定的安家费,对父母一同来济居住的给予购房或租房补贴,对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部分给予奖补,同时提供子女入学便利,以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落户济南。

  三、优化职称评价体系

  优化医疗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工作,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价。对于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应用型人才,应破除唯论文、唯奖项标准,设立符合岗位实际的合理考核指标。

  四、建立高层专家智库

  集聚国内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高层次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创新交流。通过组织培训、举办高端论坛、展会等活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每年给予智库一定数额、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

  五、成立国际转移转化和技术引进推进小组并出台相关政策

  统筹国际人才、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挖掘、引进及转移转化工作。通过资源整合、集成创新等自主创新工作,指导并实现资讯推送与匹配、技术方案与秘密保护、技术再造与重塑和落地场景与应用等。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全省重大、高端的人才及成果引进及转移转化工作,提高济南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济南市应继续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同时加强人才战略的实施,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人才链构筑创新链

  塑强济南主导产业发展新动能

  □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华波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济南科教资源雄厚,创新发展禀赋优异,拥有多所高校,大量研发平台和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科教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济南应围绕“五个聚焦”下功夫,打造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人才队伍。

  一、聚焦产业发展引育人才,实现人才驱动与科技创新双向融合

  瞄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集聚地、高层级平台引进A、B类人才。分领域开展人才工作专项攻坚,完善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直通车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实现产业突破。梳理建立四大主导产业链“链主”企业紧缺人才目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志性领军人才引进“三张清单”,精准引育。

  二、聚焦金融创新激励人才,实现人才价值与科技金融良性互动

  人才创新创业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应加强科技金融体制创新,发展耐心资本,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引导鼓励金融资金、创投资金投早、投小、投远、投硬科技,服务成果转化。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允许人才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把国家规定落实落细落小。

  三、聚焦平台打造服务人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建设好服务型智慧平台,实现企业评级、金融产品匹配、惠企政策直达等功能,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鼓励企业内设“金融+服务+平台+空间”产孵模式,一体化解决资金、服务、测试、协同等问题,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健全政策性保障平台,破解成果转化瓶颈,比如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实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设立成果转化职称评定改革,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可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

  四、聚焦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和资源区域有序流动

  生物制药和大健康产业东有高新区西有国际医学中心,平台汇聚、人才富集,需打破人才壁垒,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淡化身份,松绑人才,实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发挥好国际医学中心医科类高校人才平台优势,大医院临床诊疗、医药实践基地作用,鼓励各类人员身份、成果互认;发挥好东部高新区超全市85%的药企集群、研发生产优势,发挥全市域4万多名医、教、研、产人才优势,打造产业创新创业圈。

  五、聚焦人才发展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人才生态

  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医疗、文娱生活服务,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发展根基。鼓励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交流,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在人才链上做文章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智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孙涛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赋能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策略。针对如何通过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等措施,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一、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促进供需匹配

  (一)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坚持“有效超前”和“有效匹配”原则,定期调研产业链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详细的人才需求报告;注重加强政府与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数据协作,开发“合作机会图谱”,把人才引育的过程转化为人才与技术、资本对接的过程,拓展人才成长机会与渠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聚焦全市中心工作,落实“项目深化年”工作部署,以“海右人才节”为牵引和纽带,充分汇聚人才发展势能,统筹优化系列活动:招商引资、人才交流、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等,突出“引育留用”全市人才需求大局导向,通过线上实时发布技术合作需求清单和线下海右人才专场对接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资源高效匹配,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

  二、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集聚效应

  (一)实施“链长制”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研究出台“链长制人才系列政策”,针对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突破,选拔并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链长”人才,打通助企人才培养“立交桥”发展模式。

  (二)构建产业人才集群。发挥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支持作用,研究实施“人才强链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人才,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融合发展。

  三、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一)强化高能级平台吸引集聚能力。发挥我市高能级院所、重点实验室带头作用,部署推进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实验,推动人才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为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创新产业环境。

  (二)规划项目孵化载体布局。依托功能区和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健全相关政策、资金配套,完善运营、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打造双创人才、项目“蓄水池”。同时,支持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希涛 通讯员:朱宇哲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