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关怀老党员 用影像记录他们的故事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他们是一群可亲可敬的耄耋老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建国前老党员。
“如果当初不革命、不流血,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使命。”这段话是王世清说的,也是商河县223名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肺腑之言。2017年下半年起,依托原有的“老党员之家”,商河对老党员事迹进行“抢救性挖掘”,通过编撰《本色》老党员群英谱、拍摄《初心》老党员影像志以及建立商河红色展馆,开展了对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关怀帮扶的“1+3”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在老党员对历史的追忆中涤荡心灵,再一次找到自己的初心。
“抢救性挖掘”留下声光影资料
老党员曾是时代楷模和国家脊梁,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2017年5月起,商河县委组织部决定对现存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事迹开展“抢救性挖掘”。
这223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有人从枪林弹雨中穿梭而来,有人在新中国建设中栉风沐雨,每个人都仿佛一部不可复制的红色传奇。如何穿过时空隧道,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逝去年代的激情与热血?商河最终采取用“编撰一本群英谱、拍摄一部影像志、建立一座红色展馆”的方式,力争为老党员留下更多声光影融合的资料。
“1+3”模式原汁原味呈现老党员的坚守
“王风甲: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徐立万: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孙秀美:共产党员就要甘于吃亏”……翻看着《本色》老党员群英谱中各具特色的标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据了解,2017年4月,商河向各镇街下达通知,要求派专人采访散布在各村的老党员,原汁原味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6月,对213名老党员的采访初稿上报县委组织部,编纂人员进行了多次修改;10月,《本色》初稿成形,全书共212篇,以纪实的形式,深入挖掘了这个“红色群体”的先进事迹。“之后一个月,我们进行了7次校对。当年12月底,这本书终于出版。”
与《本色》类似,《初心》这部影像志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党员口述历史。片子最大亮点是几乎全部用老党员自己的讲述展现过去的年代,用朴实的语言还原当年的艰辛和他们的坚守。今年6月,县电视台成立摄制组,筛选了13名老党员的事迹进行拍摄。而片名之所以会叫《初心》,灵感正是来自其中一名老党员尹和吉的讲述。
商河红色展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集战斗”等抗日战事录,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县1500名民兵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现代工业聚集区的展示,一块块内容丰富的展板,使得一部商河近现代史就这样呈现在人们面前。依托“老党员之家”建立党性教育基地
早在2007年,商河就建立起了“老党员之家”,县财政每年投入30余万元,对没有子女或家庭贫困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进行集中供养。“老党员之家”内设宿舍、餐厅、医务室等机构,10年来,先后有3批39名老党员入住,开了全市先河。
在去年开展的老党员“抢救性挖掘”工作中,“老党员之家”成为“1+3”模式展开的重要依托,并由此成为全市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及党性教育基地。
据悉,《本色》老党员群英谱和《初心》影像志都已经出版了四五千套,并发放至全县1560个党支部和每一名老党员。截至目前,也有多个单位组织前来参观“老党员之家”和红色展馆。人们听着老人讲述过去年代的故事,接受着红色教育的洗礼。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