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的家里 写满了“战时”的故事

2020-02-28 16:07:19 来源:舜网

作者:邱倩楠

责任编辑:李欢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只有平凡人用付出铸就的伟大。

2020年初,辞旧迎新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病毒性疾病检验所的潘晶、吕燕、赵红、韩莹、赵宝添五个姐妹们,出于职业敏感性,在济南抗击新冠肺炎战役警报拉响之前就不约而同地将随身物品收拾好,带到了单位,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临时”的家里 写满了“战时”的故事

姐妹们互相加油鼓劲

“战”时的家:这里是最靠近“战场”的地方

年二十七,实验室收到第一例疑似样本,该检验检测组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正式打响。“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得站出来!”她们如是说。济南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工作组的工作是抗击新冠肺炎战役的重要一环,新型冠状病毒的样本采集和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是抗击疫情一线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利剑”。面对紧迫的疫情,冲在一线是她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采样、检验、消毒处理防护用品……她们开始了日夜不停,昼夜奋战的循环模式。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忙到了凌晨时分。这一天,已经凌晨3点,在实验室里已经鏖战了4个小时的赵红走出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缓冲间里,她仔细地按照规定程序一步步脱掉防护装备。来到走廊窗前,摘下口罩的那一瞬间,她用力呼吸着新鲜空气,发青的脸上那一道道醒目勒痕仿佛在诉说着缺氧、不适的各种极限挑战。她从窗口看向单位门前宁静而悠长的大街,唯有依然亮着的路灯,陪着她一起守护着夜幕下的济南城。

为了24小时随时赶到“战场”战斗,也为了家人安全,潘晶—她们口中的“潘姐”,主动收拾出距离单位很近的老房子,带着吕燕、赵红、韩莹、赵宝添四个妹妹们住了进去。就这样,她们开始了与家人隔离,随时保持“战斗”状态的,别样“同居生活”。

“临时”的家里 写满了“战时”的故事

“临时”的家“战时”的家

临时的家:这里有我们最艰难、也是最好的一段时光

一个多月来,有些人眼中已经闷得呆不住的家,却是她们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早上7点半,作为老大的潘姐已经把为妹妹们准备的早餐端上了桌。眼见着只有赵宝添坐过来吃饭,潘姐想去里屋叫人,但是被赵宝添一把给拉住了,“嘘,她俩半夜才回来,再让她们睡一会儿吧”。“韩莹倒是起床了,现在正给孩子打电话呢,催她妮儿打开电脑,准备要看网课直播了”……就这样,虽然“临时的家里”总共只有5个人,但总是凑不齐整。她们是同居一室的姐妹,她们亦是见不到面的姐妹。有人深夜归来,有人已经睡着;有人清晨醒来,有人已在“战场”。这就是她们的家,仿佛是大学时的集体宿舍,却又不同于那时的无忧无虑,现在的她们肩负重任、砥砺前行。即使有时候,她们三三两两能短暂的聚在一起,还是会继续讨论工作:疫情状况、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办法、工作交接……聊完这些,她们会一时间陷入沉默中,想起那些工作之外的,被她们暂时忽略的人和事,不忍提起、不敢提起,唯有沉默。

一场疫情,看似无情的灾难背后,更多的是令人动容的温情。她们是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她们是战“疫”中勇担使命的疾控人;她们也是年迈父母牵挂的孩子;还是年幼孩子依靠的妈妈;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大年初一,是潘晶老父亲的80大寿,本打算回老家给父亲祝寿的她,却只能通过视频祝老人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的穿着防护服,对每个人的体质也发出了挑战。最瘦的吕燕好不容易长得肉又不见了,回归80斤以下的体重,即使是这样苗条的小身板,却依然有大大的能量,最长一次在实验室里足足待了7个小时。

因为长时间的检测,韩莹大量出汗,又不敢喝水,牙龈上火,牙疼的脸都肿了,匆匆地吃几片消炎药,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她的爷爷一氧化碳中毒,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她却只能抽空在电话里问下爷爷的情况。

二胎妈妈赵红,与同样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忙于工作,孩子只能交给家里的老人照看。她的小儿子和赵宝添的儿子都在哺乳期,疫情开始之初,两人没有丝毫犹豫,依然选择为捍卫市民健康儿战斗,主动为孩子断了奶。害怕断乳的副作用会影响工作,她们就抽空去药店,买点大麦茶,简单的泡水喝。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难以保证的睡眠时间,姐妹们个个都要接受浓重的黑眼圈和胃肠道的不适反应等等。即使这样,她们依然义无反顾,直面战“疫”一线,好像是隐形的超人,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生活的城市,守护着更多人的健康与希望。

我们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与姐妹们相处的温暖,对家人支持的感激,此刻无法言语,也无需言语。”她们如是说。在这个“战”时、临时的家中,姐妹们收获了勇气、力量、感动、幸福,这将是她们终身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守候,相信真正的团圆就在不久的将来!

“临时”的家里 写满了“战时”的故事

作者:邱倩楠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