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2021-10-21 17:06:17 来源:舜网

作者:张君宁 通讯员:刘亚男

责任编辑:王浩

  舜网讯 运用“互联网+”技术,研发“历下云救助”微信服务平台,实现社会救助指尖申办、一网通办,今年来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2540余万元……近年来,历下区民政局始终以解决群众烦心事、闹心事、难心事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服务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从“一窗受理”到“一网通办”,全面构建起“物质+服务+精神”大救助体系。先后荣获全省社会救助“制度创新试点单位”“改革创新工作试点单位”和“数字平台应用试点区”。

  指尖申办一“网”兜底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齐晓倩(右)走访看望刘会平(左)

  今年71岁的刘会平家住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七区,近几年两个儿子和老伴儿相继去世,只留下了她一个人,生活无收入来源。“老人家庭情况特殊,还常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我们平时经常来看望她,有时自己也会给老人买些米、面、牛奶等物品送过来。”甸柳新村街道社会救助专员齐晓倩说。上个月,老人享受的遗属抚恤金发放到期了,甸柳新村街道当即联系了历下区民政局购买的低收入标准认定专业评估机构到老人家中进行了评估,经过评审,老人符合办理低保救助,工作人员现场通过“历下云救助”手机端为其进行了申办。“我一个人住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有些政策也不知道如何办理,现在你用手机就帮我办完了,真是帮了大忙,太感谢了!”刘会平激动地拉着齐晓倩的手说道。

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历下云救助”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

  今年“历下云救助”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上线开通以来,历下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困儿童救助、临时救助等业务全部实现“不见面、指尖办、云受理、一网通”,大大提升了服务群众效能和救助精准度。“前期,我们在全区各街道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下放救助审批权限至街道,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一窗全受理’,申办周期大幅缩减。今年,我们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推出‘历下云救助’,并与‘爱山东’APP社会救助平台进行数据贯通,实现了‘一网通办、即申即办’,全面构建起‘区-街-社区’三级信息化、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救助网络,真正把实事办好,让群众办事省时更省心。”历下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健介绍。

  网格敲门主动救助

  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到人”

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闫梅(右)走访看望森森(中)

  家住历下区智远街道的森森(化名)今年4岁,因父母离异长期跟奶奶生活。社区救助专员闫梅在网格走访摸排中了解到,森森父母都是重度聋哑人,没有固定收入,无力抚养。经上报街道评审后,街道社区第一时间联系了森森父母为其申办了困境儿童救助,有效缓解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如果不是社区上门宣传,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政策,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在手机上办理,在线就能看到审核情况,不到半小时就办完了,政府真是把好事送到了我们身边。”森森奶奶高兴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群众使用,通过“历下云救助”申请救助服务,在微信公众号中即可查询审核结果。此外,平台还设置了政策解读、政策咨询等服务模块,详细列出了各项社会救助业务政策“数据库”“明白纸”和区、街、社区三级救助服务热线,形成了“线上+线下”双重保障,让救助网底织得更密实更牢靠。“平时我们在社区网格摸排中建立了辖区困难群众动态管理台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在要通过入户宣传帮助更多有需求的群众用好‘历下云救助’,让好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覆盖到底。”闫梅说。

  社会参与统筹合力

  构建“物质+服务+精神”大救助体系

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志愿者在“公益课堂”为孩子们教国画课

  在历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每周末的“公益课堂”都被红色教育、泉城传统文化、亲子阅读等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备受欢迎。“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很多困难家庭都想让孩子有机会参加课外辅导,但选报市面上的课外辅导价格较高,他们根本力不从心。对此,我们立足群众所求所盼,主动链接了山东大学等5家高校志愿者和辖区内30余家专业社会组织为孩子们免费开设了7大类20余项课程,周末和寒暑假常态化提供服务,让每一户困难家庭都更幸福更均衡地共享发展成果。”李健说道。

智慧赋能 精准高效“历下云救助”迈进社会救助E时代

历下区慈善爱心捐助项目

  同时,历下区还积极发挥慈善助力作用,每年统一制定救助项目,动员社会爱心企业认领实施,根据企业特色和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量身打造“资金救助+公益服务+企业爱心产品”的人性化救助模式。“承载生命?点亮希望”救助大病特困居民、“最美康乃馨”救助单亲特困母亲、“向日葵?向阳开”救助孤儿、“健康助行”救助外来务工人员等一大批救助项目广泛被企业认领,每年募集社会善款200余万元,实现了社会化大救助的工作格局。(通讯员:刘亚男)

作者:张君宁 通讯员:刘亚男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