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率高达70% 无痛分娩更有益母婴健康

2021-02-07 09:09:21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妇女的地位是一个社会文明进程的指标,而分娩时妇女应得到关爱,这是妇女地位的量尺”。这是中国硬膜外产科镇痛第一人张光波教授的呼吁,她曾将产痛比喻作“拴在中国妇女身上的铁链”。据WHO统计,我国平均剖宫产率达46%,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0%~80%。国内调查显示,在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中,产妇不能忍受分娩疼痛是第一位原因。

  无痛分娩又称为“分娩镇痛”,分为药物性(多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和非药物性(包括导乐、芳香疗法等)。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尹玲介绍说:“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无痛分娩不仅能解决部分孕产妇因惧怕产痛而剖宫产,让产妇避免手术损伤,而且自然分娩后产妇身体能快速复原,有利于母乳喂养的尽快实施和母儿感情的建立,更避免了将来瘢痕子宫妊娠的风险,以及远期盆腹腔粘连等更多并发症。”

  近日,由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常春藤“提升助产技术,普及无痛分娩”专题研讨会暨2020年度“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项目阶段总结会在京举行。20家基层行站点医院负责人及相关医疗机构专家等220余人出席,共同探索加快无痛分娩推广进程的新思路,助推我国无痛分娩事业加速发展。

  倡导自然分娩、推广分娩镇痛,“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遍地开花

  2018年6月起,常春藤联盟启动了“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旨在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分娩镇痛技术,让产妇不再因惧怕产痛而选择剖宫产或终止妊娠,从而达到倡导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两年多来,“项目”已走过我国10个省份20个站点,参训医疗机构681家,培训学员6030名,惠及数千家庭和孕产妇,并创建了6家“示范点医院”,产生了3家“优秀站点医院”,起到了“以点带面”作用。

  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率先规模化、规范化实行无痛分娩,至今已累计服务3万多例产妇。尹玲介绍,“项目”正是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依托,通过专家团队的理论授课、现场实操带教、面对面答疑解惑,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建立“常春藤无痛分娩示范点”,培养技术骨干、组建宣教队伍、完善保障措施,形成长期帮扶指导的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支“产-麻—儿”一体化多学科无痛分娩骨干队伍,使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实施中,尹玲欣喜地感受到第二年推进得比第一年容易多了,“很多基层医院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邀请联盟专家前去指导”。这源于“项目”所到之处产生的积极效果和特色鲜明的品牌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实施“项目”的10省17站提供的质控数据显示,有15站医院分娩镇痛率有所提升,7站无痛分娩开展率超过50%,一些地区甚至达到70%左右,大大领先不足两成的全国无痛分娩开展率。“搭乘常春藤联盟的快车,短短一年我院的分娩镇痛率由2017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9年的57%,今年达到了70%以上。”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副院长高振利说。

  同时,在“项目”专家组的指导下,还陆续诞生了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圣地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草原情”、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海浪花”等多个分娩镇痛团队,让分娩镇痛技术造福了更多基层孕产妇。

  开展无痛分娩,是以人为本、舒适化医疗的必然趋势

  “项目”发起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曲元表示,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国内外公认使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我国自1963年开展无痛分娩以来,技术和镇痛方案不断优化,麻醉药量的控制和药物配方等也都不断更新。曲元介绍,随着产科指南的更新、新产程定义和临床实践的相应调整,产妇进入产房后规律宫缩只要有镇痛需求即可实施无痛分娩。

  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分娩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最近几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年轻女性因为害怕分娩剧痛或剖宫产挨一刀而选择不生育。”河北衡水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孟宪红认为,无痛分娩的推广也是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措施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更加注重就医体验和有温度的治疗,无痛分娩就是这样一种新型就医模式”,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院长蔺广东认为,“这项技术看起来很小,意义却重大而深远,是一项惠民工程。”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也达成共识:开展无痛分娩利国、利民、利医,是以人为本、舒适化医疗的必然趋势。

  推广无痛分娩,需先改变传统医疗观念、完善医疗服务

  无痛分娩既是患者就医的痛点,也是医疗服务的痛点。作为一项简单技术,多年来无痛分娩的推广却一直受制于观念、体制、价格、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

  河北沧州人民医院颐和院区产科主任刘宏健发现,一提到无痛分娩可能有副作用,很多家属和孕产妇都比较恐惧。可喜的是,近年来,产妇教育成效正在显现,无痛分娩在年轻一代孕产妇中开始深入人心。山东省兖矿新里程总医院副院长王爱亮说,推广无痛分娩后,不少孕产妇会主动前来咨询这项服务,医院里无痛分娩率也有了明显增长。

  无痛分娩推广的另一“痛点”是麻醉师紧缺问题。“产妇宫缩剧痛时提出打无痛,但麻醉医生正在手术上忙不过来,等麻醉医生到位,产妇很可能宫口开全、打无痛意义已不大了。”陕西省西安大兴医院产科主任李晓燕遇到的这类问题,已是业内普遍现象。

  除了人员短缺,开展无痛分娩的劳动报酬也尚在落实之中。据了解,目前全国仅有少部分省市自治区落实了椎管内分娩镇痛收费标准。记者发现,在明确收费标准的地区,如陕西省西安大兴医院,每例无痛分娩价格定为2500元。而在没有收费标准的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院,每例无痛分娩只能收取450元的麻醉费。

  近年来,时有呼声建议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但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这并非镇“痛”良“药”。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桂香认为,“医保给无痛分娩的定价较低,自然会迫使医院降低耗材和技术标准来满足医保需求,这样会使分娩镇痛质量达不到最佳效果。”她认为,国家应给出定价的上限和下限,让各个省区制定自己的收费细则、自主定价。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俊华则建议,应把无痛分娩率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审等方面指标,从而加快其推广脚步。

  建立多学科协作助产团队,是开展无痛分娩的必要支撑

  两年多来亲历“项目”后,尹玲认为:“分娩镇痛技术普及与推广的先决条件,是医疗机构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助产团队,其次是医疗机构具有合理的麻醉医师队伍,否则无痛分娩就是‘纸上谈兵’。”

  尹玲特别提到,高剖宫产率已使我国许多基层地区助产技术和产程处理水平滑坡,“年轻的产科医生熟练掌握剖宫产,却不会进行阴道助产,这也是阻碍无痛分娩推广的一个因素。”

  因此,在“项目”到过的一些医院和地区,正尝试采取建立团队、协力运作的方式支持无痛分娩的开展。“我们产科和麻醉科进行了良好合作,白天会安排一名麻醉医生专门进驻产房为产妇服务。晚上下班前,针对有可能夜间分娩的产妇,每天下午交接班时,会对所有待产孕妇进行评估,对有可能晚上临产并有意愿接受无痛分娩的,麻醉医生会在下班前给这些产妇提前放置管。”李晓燕解释说,“提前置管后,产妇需要打无痛时,即便麻醉医生在手术室有急诊手术,也能抽时间跑上来直接给药,能最大限度保证产妇及时享受到无痛分娩。”如今,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等也都成立了“产-麻-儿”一体化多学科无痛分娩团队,各专业单独参与无痛分娩正被多学科协作所取代。

  尹玲建议,未来要从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合理收费标准,社会各界也要更多关注母婴健康,更新生育观念,尽快普及分娩镇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产科助产技能和助产队伍建设,为基层培养更多的多学科专业人才,促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