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一周年 展示8项重大创新成果 两颗齐鲁号遥感卫星10月将发射

2020-07-31 07:19:4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王颖军

责任编辑:鞠月芹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一周年 展示8项重大创新成果 两颗齐鲁号遥感卫星10月将发射

山东产研院卫星生态布局展示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一 摄

  7月30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成立一周年之际,举行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汇报会。一年来,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山东产研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凝聚87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64家科研机构,实施30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研究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77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经济社会价值已经开始显现。汇报会上重点展示了8项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

  2颗遥感卫星计划10月发射 解决高精度压力传感器难题

  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齐鲁卫星进展如何?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雷斌介绍,齐鲁一号、齐鲁四号2颗遥感卫星,计划今年10月份在太原发射。齐鲁星座是国内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小卫星”模式的创新型遥感应用示范项目,未来将由20余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光学卫星组成,观测精度达到国内民用最高0.5米分辨率,实现全球任意地点一小时之内重访,山东省全域2个月之内覆盖,成为国家地理信息观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产研院面向山东城市管理、农村农业、社会安全、物流交通、自然灾害监测等需要,围绕卫星遥感产业生态建设,孵化了15家创新创业企业,建设国家遥感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山东产研院还解决了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卡脖子”难题。中科院王军波团队研发的MEMS硅基谐振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专业气象、精密仪器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山东产研院与王军波团队联合开展传感器工程化技术体系开发,实现产品化突破,已成功量产3个系列9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全面通过高海拔专业气象压力测量、高空极速拉升等低温低压极端条件的严苛测试。该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这一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

  领跑人工智能新赛道 打破光电芯片国外技术垄断

  人工智能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焦点,智能芯片无疑是这场新博弈的核心。山东产研院引进英国皇家工程院陆永青院士领衔的鲲云科技团队,成功设计了全球首颗定制数据流人工智能芯片CAISA,并一次流片成功。芯片利用率最高可达95.4%,远超国际同类芯片水平,实现了数据流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技术领跑。

  光电芯片是光电技术产品最核心的基础器件,但高端光电芯片依赖进口十分严重。山东产研院引进中科院半导体所郑婉华研究员领衔的核心技术团队,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外延生长技术,突破单芯片发光功率30W、激光发散角小于15°的技术体系,全面推进工程化、产业化,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山东在该领域领跑世界。

  研发新型纤维复合材料 开发反恐维稳安防新利器

  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轻量化是永恒的主题。张博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型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率先研制出快速固化乙烯基/预浸料和自动化快速成型模压工艺,被评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20年5A级科技成果。山东产研院与张博明教授合作,开发出纤维复合材料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工艺,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提供阻燃、绝缘、轻量、高强的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实现箱体减重20%以上。

  针对我国安检领域对爆炸物、毒品及复杂环境安全检测缺乏有效手段的痛点问题,山东产研院引进长期致力于X射线背散射技术研发的清华大学团队,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X射线背散射人体扫描安检装备,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在该领域长期以来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该智能安检装备,能够同时检测金属和非金属,可精准识别液体、爆炸物、毒品等,其性能指标远超国家标准,已成功应用在北京南站、天津红桥看守所、兰西高铁站等,并将为第十四届冬运会提供智能安检服务,即将开通的济南地铁3号线也将采用该系统。

  全面颠覆传统电镀工艺 首创土壤污染修复装备

  煤矿、冶金、石油、工程机械、交通等行业中的金属腐蚀和磨损,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目前传统金属表面处理主要采用电镀工艺,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等缺点。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段开椋研究员领衔的核心团队,经过13年的研究积累,突破激光能量密度、连续出光、熔覆加料工艺等关键技术体系,使激光熔覆全面颠覆传统电镀工艺。该团队加盟山东产研院,开展激光熔覆装备工程化研发,2020年4月成功推出全球首台内孔超高速激光熔覆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工业零部件内壁及中小型部件的修复。相比其他产品,加工效率提升5倍以上,可连续24小时出光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同时,还具备远程诊断云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务。

  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超过1000万吨,但传统油泥处理技术投资成本高,处理效率低下,还会产生新的污染物,甚至存在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中科院徐长有团队,经过十余年时间的苦心钻研,在世界上首创了微波热解析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处理过程清洁,无二次污染,操作安全、随开随用、可便携移动,产出的干泥和油品均可回收利用,可广泛应用于处理石油勘探、石油运输、石油炼化、油田污水净化等过程中产生的油泥,投资和运行成本不到传统技术的50%,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治污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油泥经处理后,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率超过99%,优于农田用土的标准,彻底解决了含油污泥治理最后一公里这一难题。

  (新时报记者王颖军)

作者:王颖军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