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山东:大潮奔涌,高质量发展向未来

2022-08-13 20:03:47 来源:人民网

作者:顾玉雪

责任编辑:王浩

  行走齐鲁大地,感受时代脉搏。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在经济体量持续壮大的背后,创新驱动发展的成色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全省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三个万亿大台阶、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251.6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越式增长、247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一个个成绩、一组组数据,映射出10年来山东辉煌的成就,振奋人心的答卷,托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齐鲁大地用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划起新时代的船桨,力发千钧而身轻如燕,擘画出走在前列谋新篇、共绘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美好蓝图。

  砥砺奋进,澎湃齐鲁新动能——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走进位于鲁中腹地、泰沂山脉中段的山东省新泰市,花海园林美景成画,新兴产业穿珠成链,让人几乎想不到这座“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曾历经“一煤独大、污染严重”的发展阵痛。

  10年来,在被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类城市后,新泰着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聚力打造“3+3”6个支撑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数字赋能,让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做优新能源车辆及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光电科技等新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新泰未来发展腾飞的翅膀和引擎;在项目建设上狠抓项目招引和技改扩规,提升产业竞争力。

  负重爬坡、破茧成蝶。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转型在这里展开——

  生态环境从“黑色煤城”向“绿色环保”提升,发展动力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换,发展空间从城乡二元向一体融合迈进,其三次产业比调整到10.9:40.0:49.1,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3%。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这样的“腾笼换鸟”,是山东近年来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山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其中又以重工业企业为多,经济模式被称作“大象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定退出落后产能,持续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奋力蹚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

  5年来,山东省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2%,万元GDP能耗下降18.4%。传统动能提档升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7万个;新动能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

  2016年至今,在工信部公布的6批共45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山东以109家居全国第一。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试金石”,高新技术企业激起的浪花,推动大江大河持续奔涌。

  10年来,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科技成果也是不断出新。

“蓝鲸1号”钻井平台。 中集来福士供图

  “蓝鲸1号”钻井平台。 中集来福士供图

  中国重汽研发的我国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黄河氢燃料电池雪蜡车,为北京冬奥会贡献了山东智慧;潍柴动力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突破51%,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的新标杆;“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南海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创造了开采时长与产量的双世界纪录;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完全采用自主芯片技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今年,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145亿元,是2012年的近10倍。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牛鼻子”。

  今年上半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上,山东上半年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以2810亿元的增量领跑全国——底盘越来越厚实、韧性越来越强,得益于新旧动能转换从初见成效向突破迈进。

  山东省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新旧动能转化”被提到了七次,并提出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目标。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栋给出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山东清单化推进“十强产业”273项重点任务落地,新培育橙色云、蓝海等国家“双跨”平台,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新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3个,新争取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省工程研究中心135家,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2.5%。

  滴水入海,万众同频。正是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这些新变化、新气象,凝聚为创新引领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培育出山东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奋楫笃行,百年长河春潮起——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面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山东正加快书写“黄河文章”的最新篇章。

  在山东省东营市上空,每年都能看到数百万只鸟迁徙的身影,它们行至黄河三角洲附近歇脚觅食、繁衍生息,不少东方白鹳更是直接安营扎寨,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东方白鹳。 孙劲松摄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东方白鹳。 孙劲松摄

  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容纳的鸟类种类已达371种,而这一数据在该自然保护区设立初期仅为187种。

  近年来,山东沿黄9市涌现出黄河三角洲、昆嵛山、长岛、南四湖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集群初露峥嵘。

  作为黄河入海的地方,东营市曾经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孕育着芦花飘雪、万鸟竞翔的生机和希望,也奏响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今年6月,山东黄河生态发展集团、黄河盐生植物研究院在东营揭牌成立。

  围绕黄河国家战略布局,黄河集团已储备项目34个,包括21个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修复和治理为代表的黄河生态类项目,3个以种子工程和盐生植物精准选育为代表的黄河科创类项目,5个以粮食安全、盐碱地综合利用、适盐性作物产业化推广、新生土地开发利用为代表的黄河粮仓类项目。

  落户省黄三角农高区双创中心的山东黄河盐生植物研究院,由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与省黄三角农高区共建共享,构筑黄河流域的科研高地,助力种子工程和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将把东营作为主阵地、主战场,共同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贡献山东土地力量。”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展宝卫表示。

  志合越山海,携手赢未来。

  位于东营市的胜利油田莱113示范区,则是CCUS项目大显身手之地。CCUS是实现化石能源“碳中和”的“兜底技术”,其核心是将捕集之后的二氧化碳注入油层,这样既可提高采油率,又能实现二氧化碳入地为宝。自去年10月正式投产运行以来,已注入封存二氧化碳近万吨。

  以此为抓手,胜利油田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强。受黄河滋养润泽的山东段沿岸各市“千帆竞发”,立足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高度重视沿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李村镇黄河生态提升项目集沿黄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历史印记于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黄河风情景观带。

  山东致力于打好“黄河牌”,利用黄河滩区、库区、湖区资源,加快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响菏泽牡丹、鲁西黄牛、东阿阿胶、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等特色品牌,打造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

  过去一年,山东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390个年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0亿元,286个项目集中开工,102个跨省合作事项加速落地,划定沿黄9市陆域生态红线,累计修复湿地2.3万亩。

  齐头并进,区域协调发展稳——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10年来,山东紧紧扭住“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个关键点,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沿海与内陆统筹联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在山东省青州市,不仅有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是“南花北运、北花南移”中转站,其千亿级花卉产业链也带动了跨境电商新外资模式的快速发展。

山东青州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一角。 顾玉雪摄

  山东青州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一角。 顾玉雪摄

  炎炎盛夏,进入4万平方米的青州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花丛中直播卖货的主播们堪称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现有网销额3000万元以上电商示范企业23家,网销额1000万元以上花卉合作社、经销业户60家,电商年交易额突破了26亿元。”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郑栋鹏说。

  作为发展极快、潜力极大、带动作用极强的新业态,跨境电商已成为潍坊市落实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新动能。而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的背后,必然需要“一触即达”的跨境物流支持。

  位于青州的山东港天物流有限公司近年来陆续开通了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及跨里海班列三条国际线路,为周边地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全国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淄博、日照两市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东营、潍坊、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临沂等7市,山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升至9个,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300亿元。

  2017年8月5日,济南南站第一列中欧班列顺利开出,经由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地,货物被运送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德国、波兰等近40个国家。

  10年来,“齐鲁号”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发行量日益攀升,构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助力山东省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山东不断提升作为“走出去、引进来”重要节点、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成立,四大港口变一盘散沙为握指成拳,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这不仅是一场改写航运市场格局的大整合,也是作为龙头的青岛港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开始。

  10年来,山东从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和高能级平台汇聚的有利条件入手,做足“能量交换”文章。

  2018年以来,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已常态化开行包括日韩陆海快线在内的26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51个城市。利用高水平贸易平台,通过发展外贸新业态,在拉动国内消费的同时,也有效促进外贸保稳提质。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实现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2012至2021年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济发展既要有速度,更要有耐力,要实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必须着力巩固优势、拓展优势。

  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这些优势,也正是山东发展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一场关系山东发展新局的深刻变革正在全面加速,山东以改革作楫、开放为帆,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顾玉雪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