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心梗病人在凌晨4点发病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

2021-01-09 11:24:5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孙镇镇

责任编辑:李欢

2021年第一天,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中凌美琪的扮演者孙侨潞突发心梗,不幸离世,年仅25岁;1月4日凌晨1点半,某知名公司员工下班回家路上疑因心梗突发,深夜猝死,年仅23岁……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面对猝死,我们该怎么做?对此,新时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保健科主任苏红燕,为市民解疑支招。

心梗,即心肌梗死、心肌梗塞,是发生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其致病原因在于,血管里的斑块破裂或脱落,形成的“血栓”彻底把血管堵死了,导致心肌缺血并发生坏死,从而造成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的发病率,在3年中增加了31.8%。由此可见,心梗并非老年病,而是正趋向年轻化。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采访中,苏红燕表示,目前年轻人突发猝死的原因,主要与现代社会节奏快和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大有关,同时很多中青年人有许多不良生活方式:体重增加、运动少、饮酒、吸烟、熬夜、加班、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暴饮暴食、抑郁等,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心血管的发病率。

“凌晨2点到4点这个时间段就像是道‘鬼门关’,30%的心梗病人都发病在凌晨4点左右。因为这个时间段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出现各种梗死,比如脑梗或者心梗。”苏红燕说,猝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分钟,4分钟以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成功率在50%,超过4分钟几乎为零。因为心脏骤停5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如果身边人出现心脏停跳、呼吸骤停,就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按压胸口、人工呼吸,为医护人员赢得抢救的时间。

苏红燕同时提醒,市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血压、血脂与血糖以及腰臀比、BMI指数。年轻人也要重视定期体检,30岁以上人员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 (新时报记者孙镇镇)

这些和心梗有关的事,了解一下很有必要

经常熬夜要注意,这些疾病易找上你

1 严重伤肝

依照中医经脉循行理论,每天凌晨1时到3时,是足厥阴肝经运行的时间。此时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熬夜就会使肝、脾、肾功能紊乱、效率降低,导致肝脏负荷过重产生各种病变。

2 记忆力衰退

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睡眠不足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是无法通过补觉来修复的。同时,长期熬夜会造成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

3 耳聋、耳鸣

睡眠不足易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伤害听力。长期熬夜可能导致耳聋。

4 增加患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表示,熬夜使人患癌风险更高。熬夜使睡眠规律发生紊乱,影响细胞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突变,产生癌细胞,再加上由于常熬夜使人抵抗力降低,以致患癌风险增大。

5 猝死风险倍增

在极端情况下,睡眠不足确实能直接导致死亡。研究表明,睡眠在6.5-7.5小时之间,死亡率最低;少于6.5小时或高于7.5小时,死亡率大大提高;尤其是睡眠时间超过9.5小时或少于4.5小时,死亡风险翻倍。

6 心脏病风险

凌晨2点人的交感神经薄弱,副交感神经活跃,如睡得晚植物神经就会紊乱,连续熬夜诱发神经失调,冠状动脉痉挛,易引起心脏突然缺血而致心律失常或诱发心梗猝死。

7 免疫力下降

熬夜会对人的正常生理周期造成破坏,降低人体内的抵抗力。在熬夜对身体造成的多种伤害中,最常见的就是精神萎靡、疲劳不堪。

8 易致肥胖

熬夜的人经常吃“夜宵”,不但难消化,隔日早晨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肥胖。

出现这5个症状,或是心脏有问题了

1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由于血氧突然下降,嘴唇会慢慢发紫,出现气短的情况,这时候要对是否肺栓塞高度警惕。如果同时还感觉呼吸困难,心跳也并不是十分规律,这时候要警惕,因为心律失常也属于一种高发的猝死原因。

2 胃肠有不适感

如果心血管有问题的话,胃肠可能同时也会产生不适感,并且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当你服用了一些止呕(吐)药或者说抗酸药等之后,在短时间内又产生复发,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心脏出现了问题。

3 心跳过缓

众所周知,人能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最基本体征就是心跳,所以如果出现了心跳太慢或者血压越来越低的情况,是非常容易产生心脏长时间停搏,严重就会引发猝死。

4 出汗

如果后背和头皮或者是手心、脚掌存在大量出汗的情况,这就有可能是因为低血糖所引发的,当血糖低到一定程度,心脏会产生营养供应不足的现象,这会引发心血管疾病,严重的话会产生猝死。

5 身体莫名出现疲惫或者乏力

一些没有原因的身体疲劳、身体乏力或者同时伴有胸闷气短、水肿等现象,这种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心肌炎或者是心肌病所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如果发现自己存在这种情况,就要开始对是否存在猝死的危险进行警惕。

(新时报记者孙镇镇)

作者:孙镇镇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