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将意识形态列入干部考察 实行一票否决
摘 要:据介绍,社科院驻院纪检组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为干部考察和监督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防止“带病提拔”等问题,抓早抓小,形成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体合力。
39个研究院所、180个研究中心、近300个学科、近4000名科研人员,年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报送对策要报1200多篇……一连串闪光的数字彰显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强大实力。但在社科界看来,中国社科院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其学者高超的学术水准上,更体现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民做学问”的治学态度上。
筑牢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在高等院校里,一个学院的成立其实算不得大事。但今年2月27日,中国社科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却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强烈关注。原因在于这个学院的诞生颇为特殊:层级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兼任院长;速度快—从中央批准招生方案到学院成立,仅用半年;规模大—每年招收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定向培养,学制3年;师资强—杨春贵、金冲及、冷溶、汝信、卫兴华、周新城、邢贲思等学术大家赫然在列。
“2013年4月,为落实中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要求,社科院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成立马院就是这一计划的成果。”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说:“每年招收100名博士,必将给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育注入强大活力,进一步巩固社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定位。”
记者了解到,2014年招收的100名博士生经过了报考资格审核、初试、复试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重重考验,是从1856名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好苗子。之后,他们还必须通过纯外语教学关、阅读数百本学术专著关、一年社会实践关、学位论文关的千锤百炼才能顺利出师。
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说,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成立马院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态度坚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本领高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理论人才与教育教学人才。南开大学教授、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逄锦聚欣慰地说:“在这个班上,我看到了希望,三年过后,我们国家又将多一批马克思主义专门人才。”
在加强人才培育的同时,社科院把在职干部职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放到了重中之重位置。从2013年12月到今年6月,连续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全院220余名所局级干部和1000余名处室干部、科研骨干全部轮训一遍。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地对全院干部进行培训,在社科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说:“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中国社科院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政治纪律作为首要考核因素,在课题立项、职称评聘、干部选拔、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日常管理中,严格实行政治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制。”
“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责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表示,“中国社科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就不能当太平绅士,就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近年来,在院党组组织领导下,社科院科研人员利用专业优势、学术和社会影响,通过写文章、著书、讲课及接受各类媒体访谈,开设微博、博客、播客等方式,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