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晒账本 “三公”经费、政府采购指标得分偏低

2020-01-06 11:48:42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尹昂

  “三公”经费支出压减了没有?非一般性支出是否有效压缩?政府采购是否公开透明、在规定目录内按程序操作?……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手中的钱该怎么花,始终是公众关心的话题。特别是这两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再加上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很大。

  财政支出必须精打细算,好钢用在刀刃上。而地方预决算公开,就是公众了解政府和各部门收支情况的重要方式。晒出这个“账本”,接受群众监督,可以倒逼地方政府全面提升预算绩效、完善财政监督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从2015年起,财政部每年都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日前,财政部公布了2018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专项检查结果。地方政府晒“账本”,能不能做到公开透明?老百姓看“账本”能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咱们一起来看看检查结果。

  河南、广东、内蒙古位列公开程度前三,仍有8家未公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度地方绝大多数部门已实现预决算公开。这次检查了各级部门和单位共有26.78万家,只有8家未公开。而2015年第一次专项大检查时,全国共有9.3万家未公开。

  整体看,各地预算公开程度基本达到有关要求,各指标平均达标率逐年提升。2015年至2018年,各级政府和部门预算和决算完整性,平均达标率分别由75.39%、72.08%提升至99.31%、99.55%。这说明,预算和决算的编制执行,更加全面和规范了。

  还有,预算和决算的细化程度,分别由71.73%、63.36%提升至99.66%、99.56%;公开及时性分别由60.17%、65.98%提升至99.89%、99.77%。这两项指标从原来的60%—70%左右,一下子跃升到99%以上,提高的幅度那是相当大。

  “预决算完整性,平均达标率、细化程度、公开及时性均超过99%,说明公开质量已经有很大提高,基本上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说。

  财政部表示,财政预决算公开的内容,实现了跨越性突破。以绩效信息公开为例,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步伐加快,有31个省份公开了绩效目标,29个省份公开了绩效自评、绩效评价结果。还有部分省份将省级财政部门牵头开展的重点绩效评价报告,全部向社会公开。

  打分“排排坐”,预决算公开哪个省最敞亮?2018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度排行榜上,河南、广东、内蒙古位列前三甲;重庆、吉林、江西倒数第一、二、三。部门预决算公开度这一项,广东、新疆获得满分;政府预决算公开度湖北、上海得分最高。

  “财政部门的排行榜可以有力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促使‘落后’地区加大公开力度,进而提升其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决算执行力。”杨志勇认为,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是地方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全面实现地方预决算公开的制度化,可以大大推进地方治理的现代化。

  “地方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安排。预决算公开,就是将政府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暴露在公众面前,督促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认为,地方预决算公开透明,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地方政府预算安排更加科学合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三公”经费、政府采购公开指标得分偏低,缺少“细账”和年度间对比

  地方预决算的公开工作整体进步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财政部指出,此次预决算公开整体上省级好于市级、市级好于县级。排名靠后的省份,检查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县层面,市县层面部分单位基础工作薄弱。此次抽查的“城乡社区支出”科目数据,一些地方存在超范围列支、虚列支出、以拨代支、违规调整科目、以挂账方式虚减支出等违规问题。

  检查发现,全国有2351家部门和单位未公开机关运行经费情况说明,20647家未公开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辽宁、江西、甘肃、宁夏4省份仍有8家部门和单位未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或决算,包括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沈阳市铁西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等。其中,中共分宜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2018年预算和2017年决算均未公开。

  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检查发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部门公开的表格和材料,样式差异较大,解释说明不一。“这样一来,信息的可用性较低,不便于年度间对比或横向分析,也不利于政府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杨志勇说。

  一些部门、单位公开的信息,仍然存在准确性不够、可读性不够以及收支情况不实等问题。比如,有的预决算公开数与批复数不符,有的预决算公开表格与账务核算信息存在不一致。而公众最关注的“三公”经费、政府采购安排情况,信息公开指标得分偏低。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记者查询了一些省份预决算公开平台,发现“2018年三公经费决算”信息中,只有全省各部门公车、因公出国、公务接待经费决算总数,包括年初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比上年增长四项。看不到各个部门横向间对比和纵向年度同比增幅。再看几个部门具体“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只有2018年度预算、决算,看不到跟上年对比的情况。也就是说,公众能看出一个省2018年整体压减了三公经费支出,但看不出来各个部门具体做得咋样。这样的公开力度显然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细化。

  杨志勇认为,上述问题表明,地方主动公开的意识还不够,公开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公众可以通过公开信息,直接搞明白地方政府各部门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这样才能对预决算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社会舆论监督才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作用。”

  专家认为,把地方预决算“账本”做细、晒透,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张德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新《预算法》的实施,奠定了预决算公开的法律地位。但这二者只是给出原则性要求,并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条文。未来还应从保障公民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制定预决算数据公开具体办法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公开的预决算信息无法准确反映资金具体用在什么地方,难以让公众了解政府施政的具体绩效。” 张德勇说,配合预决算公开制度,还应建立预决算执行实时施监督机制。比如公开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投入情况、项目成果等。通过实时监督,及早发现财政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防止跑冒滴漏和“打水漂”。

  杨志勇认为,预决算信息公开时,除极少涉密内容外,其他都应该公开。“让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常态,不公开成为例外;不仅公开预决算信息,还应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在公开预决算信息时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表等。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做好普及传播工作,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完善网络公开平台建设。“把中央和地方预决算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更有利于同级政府横向比较,有利于公众开展监督。”张德勇说。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