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启示与反思

2020-04-08 07:22:2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 敏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等重要部署。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尚未完全结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舆论场上存在各种波动和问题,反观疫情发生后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甚至其他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做好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是疫情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内容。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要避免过度宣传,减少包装和主观润色的痕迹,要以公众的认可和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走入公众心里,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更能够接受带有原汁原味生活和工作痕迹的典型报道。做好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传播正能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公众挖掘典型传播典型的力量。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不再是传播过程的被动接受者,而会运用自媒体平台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疫情发生后,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着很多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镜头和视频,这些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更能够走入公众心里,产生情感共鸣。二是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要恪守新闻真实性。恪守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也是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的前提。在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突出人物与事件的“高大全”形象和正能量价值,对人物进行拔高或虚构一些细节的现象,这样必然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甚至会带来反面效应。三是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要避免跟风。在正面宣传、典型报道过程中,一个典型报道受到好评、得到认可后,容易出现跟风报道。跟风报道容易让受众审美疲劳,出现反感,而且跟风报道过多,容易渲染过头,形成排浪式宣传和新的形式主义。

  做好次生舆情预警和处置,展现抗击疫情的担当形象

  疫情发生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容易催生次生舆情。分析来看,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次生舆情往往和政府人员、政府决策有关。有关政府人员的行为不当,有关政府部门疫情防控不力,对政府防控措施不理解等等,都是次生舆情的重点。做好疫情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杜绝次生舆情的产生。

  一是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雷达作用,运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舆情监测和收集整理分析,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舆情热点,了解网民关切,及时预警,为次生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做好准备。舆情监测和预警应贯穿疫情舆论引导的全过程。二是认真调查,及时处理,予以回应。和政府有关的次生舆情一旦出现便要格外重视,认真调查,调查属实的要及时处理,存在误解的要作出解释,调查不属实的要拿出证据予以回应,切忌保持沉默,否则会让公众质疑政府的担当和公信力。疫情大考下,我们要有敢于面对次生舆情的勇气,积极主动通过官方平台作出解释和回应效果会更好。三是做好舆论准备和主动解读。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为防止疫情扩散采取了各种管控措施,这些管控措施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负责的,但是因为给公众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有群众会接受不了、不理解。此时,政府出台决策措施的同时,要做好舆情风险评估和舆论准备,在发出决策通知的同时做好主动解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政府决策并积极配合,从而避免产生次生舆情。

  做好谣言应对和打击,营造清朗的疫情防控舆论环境

  稳定的舆论环境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保障。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网络容易成为谣言和负面情绪的集聚地。为了打造稳定的疫情防控工作舆论环境,必须积极面对网络谣言。对于网络谣言一经查实要积极主动予以回应,可以在官方网络平台开设辟谣专区,及时予以澄清,让网络谣言无藏身之处。疫情当前,国家面临着重大考验,对不怀好意地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疫情防控工作的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追究其法律和刑事责任。同时,要引导群众以国家大局为重,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相信科学,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作者:王 敏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