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陆续发放消费券 种类形式多样

2020-05-02 20:38:31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鞠月芹

央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全国很多地方近期都陆续开始发放消费券。消费券种类形式多样,线上线下齐发,覆盖餐饮、百货、文旅、汽车、爱心扶贫等众多领域,可以说是在用消费“红包”全面拉动居民的购物欲。而这个“五一”假期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的首个小长假。一张张或抵现金或满减的消费券,能否在假日期间“券”动消费者、“券”动消费复苏?如何用好用活“消费券”这张刺激经济的牌,背后又有哪些研究新发现呢?

消费券是通过补贴方式刺激消费、释放消费需求的一种手段。劳动节假期前夕,上海市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一大波消费券叠加商家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使得“五一”假期一开始,消费氛围就被全面带了起来。“五一”当天,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城迎来久违的爆棚大客流。

在全国很多地方,琳琅满目的消费券都在吸引市民走上街头“买买买”。而手持消费券、购物柜台前的消费者们精算师附体,营业员们也帮着“算算算”,购物持家两不误。有顾客表示:“他们今天活动价(这台空调)折扣到6599元,政府补贴券200元,他们这边还有额外的300元补贴券,所以今天我6099元就买了这款空调,非常划算。”化妆品柜台营业员说:“我们会建议客人买到1380元打8折,其次五五节拼多多的券又可以再立减200元,额外如果您有工商银行的信用卡,300元还可以再减100元,算下来等于58折。很多东西都已经接近断货,之后会继续补货。”一位贵州市民表示:“省里面对购车客户有1万块钱的政策支持,我就准备把这个事情定下来,到店还了解到最近购车可以在云上贵州的APP领加油券,我觉得更好了,减少用车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杭州、武汉、上海等70多个城市和地区发放消费券,涵盖绝大部分省份,各地规模从几百万元到几十亿元不等,“五一”假期更是激发了消费券兑换和消费的高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日前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通过对杭州前两期消费券发放的数据研究分析认为,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效应达到3.5倍以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我们根据杭州发放数据研究发现,政府一块钱消费补贴能带来3.5元的新增消费,远远高于国外实施(消费券)10%-40%的边际消费倾向。这里有很多原因,一方面跟数字经济发展,它会准确发放(有关),直接跟商户消费挂钩是连在一起的,整个操作层面过程比较透明。同时发放消费券本身跟现金还不太一样,它避免转化为储蓄,这样可以产生很大的乘数效应。”

此前对于消费券的发放,质疑的声音也存在,比如为什么不直接发现金、消费拉动的效果怎么样、互联网触及不到的群体会否引发公平问题等,报告通过分析澄清了这些疑问。比如报告认为,对于贫困人口直接发放现金目标是纾困而非刺激消费;消费券在高储蓄率国家适用,而且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小金额、短周期的消费券同样可以带来不可小觑的消费促进效果;消费券对消费水平较低、中老年人群的消费拉动作用同样甚至更显著。蚂蚁金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中国刺激消费用现金补贴还是消费券的问题,我想补贴跟中国储蓄率也有关系。中国对低收入家庭之外,对其他家庭用现金(补助)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储蓄,因为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中等收入以下家庭,很多储蓄没有动能转化为消费。另外一层,低收入家庭流动性有问题,收入锐减,没有钱消费,这时候给他一部分现金是有利的,普遍政策要用消费券方式拉动消费比现金方式好得多。”

而与早年的纸质消费券不同,如今,绝大多数发放消费券的地区选择同互联网企业或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在线上发放。微信、支付宝、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的渠道最为热门,还有的是地方政府的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设计等。不少地方政府还会选择多平台发放、商家促销配合,可谓是消费刺激组合拳。不过,都是消费刺激,地区间的不平衡同样存在。李振华介绍:“地方财政好一点的发放规模会大一点,地方财政不好就不敢发或者规模会比较小。”

另外,消费券发放对不同品类商品的刺激效应也不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在于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像一些食品类、餐饮类的,和老百姓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撬动的倍数可能相对低一些。如果是一些改善性消费,比如买家电、买汽车,可能就会超过10倍以上的杠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要老想着杠杆率,消费券发出去,自然会有促消费的作用,关键在于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消费券的背后相当于是民生补贴。有了民生补贴之后,老百姓肯定会去消费,然后就会带动中小企业复苏,使得这些中小企业不至于倒闭,从而培养税基,就有税收来源。另外,促消费就是保就业,因为中小企业也是就业的‘蓄水池’。这样一来,就把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打通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