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处理好四重关系

2020-05-09 08:57:2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李一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强基铸魂。而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需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守成与创新、集体与个人、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爱国主义实现理论升华与实践创新,在全社会唱响爱国主义的合奏曲。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爱国主义理论作为新时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源泉,是深耕爱国主义理论土壤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实践则需要在爱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拓展爱国主义的方式方法,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力延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涵养,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实践创新,以更好地推动爱国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体而言,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奏响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坚定人们的爱国信念和爱国决心,又要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爱国主义实践,让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社情国情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凝聚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在全社会营造爱国报国的良好风尚。同时,还要身体力行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恶劣言行,筑牢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这也是新时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需要,是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守成与创新的关系

守成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成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用顽强的意志与敌人进行殊死抵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和平发展时期,我们众志成城,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中美贸易战、南海仲裁案、钓鱼岛事件引发国人的强烈不满,人们自觉主动地关注时事新闻,积极踊跃地转发“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朋友圈,客观理性地反驳威胁国家统一的恶劣行径,这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增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顺应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潮流,守住爱国主义成果的雄厚基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继续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初心,又要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意蕴,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动爱国主义不断实现理论革新与实践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同时,在推动爱国主义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国内,还要着眼国际,在积极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走出去,以世界胸怀和国际视野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外,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着力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实现融会贯通,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发展成果。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支撑。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公民不断增强个人的爱国意识,深化爱国情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地爱国,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魂。坚决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弘扬中华文化,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精要,又要激励公民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激励公民努力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躬身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之中,勇于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生动力。同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坚决维护集体利益,并且要努力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进而将其外化为爱国主义的自觉行动。此外,各族人民都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公开的、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的目标、方法及内容等。如通过授课、谈话、开会、讨论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隐性教育是指通过内隐性的教育方式,改变人们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逆反心理,启发受教育者增强爱国意识,引导人们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的教育效果。如将爱国主义教育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蕴于丰富多彩的爱国实践中、融于纷繁复杂的文化载体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让人们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弱势群体的不易,内在地激励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进而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相应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道德素质,实现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加强显性教育,通过旗帜鲜明的教育方式塑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品质,又要通过间接隐蔽的教育方式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注重精神引领与文化传承,提升人们的爱国意识,深化人们的爱国情感。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讲师)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