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球到火星我们关于太空的想象与现实

2020-07-22 13:50:3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江丹

责任编辑:尹昂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备受关注,这意味着我们与火星的心理距离将迈出一大步。很久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火星的想象,为之建立社会秩序,构想其与地球的关系,并把这一切写进科幻小说和电影里。随着各种各样的火星探测任务的发起,人类对这颗星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甚至将其视为人类最后的归宿之地。

  月球落幕,火星登场

  在人类最初的想象里,宇宙里的其他星球必然也跟地球一样,有生命、有秩序,甚至会跟地球有所关联,就像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只是范围扩大到了太空,而由于未知的太多,故事也就更加神秘。

  早期的科幻故事里,最常出现的星球其实不是火星,而是月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那个时候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要远远多于火星,前者会在夜晚悬挂于空中,肉眼可见,而后者则非所有人都能得到观测机会。中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欧洲也有奔月的故事。据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魏晨捷的论文《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建构逻辑》,在17世纪欧洲人的浪漫想象里,“月球社会秉持公序良俗,犯罪逾矩之事从不曾发生,一如梦想中的天堂”,人们想象着自己奔向月球,踏入另一个美好世界。

  其中,当时的法国作家诺拉·博吉拉克在《城邦与日月帝国之滑稽史》中想象,“一群高大壮硕的月球巨人们成天在宫廷化的社会中谈论着神学与哲学,以诗作货币,以旋律沟通”。显然,这里的月球是作家在现实对照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乌托邦。或许出于作者对社会认知的局限,其所说想象的那个月球上的最根本秩序与地球并没有不同,依然是有等级的宫廷秩序。

  《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建构逻辑》这篇论文认为,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和传播,将关于太空的幻想带入另一个新阶段。人们在想象另一个星球的生活时,终于可以摆脱一些地球现实秩序的困扰,而是畅想科技在地球之外的无限可能,也就是说,科学终于与幻想走在一起,成为后来我们熟悉的科幻。18世纪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就写了地球科学家实施探月计划登陆月球的故事。

  1969年,人类真正踏上月球,与之同时,这颗星球的神秘性也骤然而降。科幻文学和电影需要新的星球来承载人们关于神秘太空的想象,火星于是在科幻世界里变得重要起来。

  1950年代的火星计划

  美国科学杂志编辑斯蒂芬·彼得拉内克在他的那本《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中写道,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之后,带给人们的除了震撼,还有信心,那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连月亮都可以上去,那么任何事都难不倒我们”。其实,在登陆月球之前,就有人设想过登陆火星,并为之作了详细说明,只是月球都已经成功登陆了,踏上火星的依然只有各种探测器。

  早在1952年,一位名字为冯·布劳恩的德国科学家出版了一本《火星计划》,它只有91页,却设想了一个宏大的太空飞行计划,其中便包括火星。在《火星计划》里,布劳恩幻想火星可能存在着某些生物,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火星文明,他也幻想着人类可以成功踏上火星,并为之制定了周密的登陆计划。

  “为了从火星轨道降落到火星地面,冯·布劳恩设计了小空间飞机,由于火星空气稀薄,这些飞机可能无法如愿起飞,但冯·布劳恩已经预想到可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意外困难,并提供了几套后备方案,例如这些飞机的机翼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自行脱落。”彼得拉内克在《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中介绍。

  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是漫长的,而这或许也是人类迟迟无法登陆火星的一个重要原因。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可以远隔4亿千米,也就是说,需要200多天的漫长飞行才能从地球到达火星,而二者之间的一次通信也需要20多分钟才能完成,这种时间延迟意味着地球上的人和火星上的人实际身处不同的时空。

  布劳恩也考虑到了这趟火星之旅的漫长,“飞行员长期幽闭在狭小的封闭空间,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他设计了穿梭机,让飞行员在去往火星的漫长旅程中可以在飞船之间来回穿梭。”他还为载人飞船设计了可以为每个人搭载12吨氧气、8吨食物和13吨饮用水的体量,“而且每艘飞船都可以循环利用废水,并回收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

  遗憾的是,布劳恩的设想或许太过超前,并不为当时的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所理解,他的这本《火星计划》一度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登陆火星,遨游太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迄今未能登陆火星,而在科幻作品里,地球与火星之间已经往返如常。安迪·威尔的小说《火星救援》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影中,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搭载航天宇宙飞船抵达火星,却在风暴中与撤离的同事们走散,被独自留在火星。他利用有限的基地条件,发挥自己的科学才智,在火星上收集水源,种植作物,并寻找回到地球的机会。

  在《火星救援》里,两次火星登陆的计划间隔相距4年,这其中有窗口期的因素。人们总是寻找地球与火星运行距离最短的那个窗口期进行发射活动,彼时二者之间的距离只有五六千万千米,而这个窗口期每25或者26个月出现一次。当下便正是一个窗口期,因此除了中国,还有其他国家也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火星探测活动。

  随着这些年来的火星探测活动,人们对火星的概貌了解已经远胜于从前。《火星救援》里的火星景象便有其现实基础,比如像地球南极洲干谷和夏威夷火山附近的高山荒漠,再比如火星上昼夜温差可高达近60℃,虽然重力小于地球,但是人类可以自由行走。可是,人类只要未能真正踏上,就可以想象出跟火星有关的无限可能。

  彼得拉内克就在《我们为什么去火星》中想象了人类的火星改造计划。“我们不但要造访火星和建立基地,还要将火星改造成与地球类似的生存环境:我们将改造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稀薄大气层,将氧气含量提高到人类可呼吸的浓度;我们会将平均气温从-63℃提高到温和的-7℃左右;我们将使干枯的河床和湖泊重新充满流动水;我们将培育可以在火星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的温带植物。这一庞大的工程可能会持续上千年,但一旦成功,人类就将拥有地球之外的第二家园,一个崭新的未来疆域。”

  在彼得拉内克的想象里,人类不仅要移居火星,而且还要具备星际旅行和生存能力,“我们不仅需要具备在另一个星球上生活的能力,最终还必须具备在另一个星系生存的能力”,如此一来,人类的生命长度才能超越地球本身,成为宇宙中更为长久的存在。

作者:江丹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