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母亲河 奋进新时代】黄河铁桥上的能工巧匠

2020-08-02 07:08:0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 黄鸿河

责任编辑:田艳敏

  如果说看到栈桥,就知道青岛到了;看到红白两座灯塔,就知道大连到了;看到东方明珠,就知道上海到了;那么同样,看到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就知道咱济南到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腊月初十,袁世凯、张之洞代表清政府与英德两国订立《津浦铁路借款条约》,借款500万英镑建设津浦铁路,其中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沿线最重要的建筑工程。

  老济南有句口头禅: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人家德国人建的!

  此话对吗?如果有人问,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谁设计的?答是德国人设计的,主材也是从德国进口的,这是对的。但如果有人问,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谁建的,如果再回答是德国人那就是糊涂答案了。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设中,做沉箱、打深桩、水下十几米挖地槽、建钢筋水泥浇灌桥墩等等,都是由泺口街、赵家庄、李家庄、小鲁庄、鹊山庄、狮子张庄、盖家沟等泺口周围的能工巧匠们干的,像其他脏活、累活、危险活,扛道轨、搬枕木等力气活就更甭说了。

  上面说的这些工艺,现在建大桥仍在采用,只是现代技术更加高超,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说个建黄河大桥上的稀奇活儿,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啥活儿?桥梁热铆中的“钳抛勺接”,知道吗?

  首先说啥叫热铆。热铆工艺一般用于承受大冲击载荷或振动的大型钣金结构,工序包括铆前准备、铆钉加热温度、铆钉装配工艺及铆接操作的过程。热铆工艺占地面积小、加工过程无振动、无噪声、组件牢固紧密、性能稳定,具有抗腐蚀、抗震动且耐候性强的特点。

  热铆,是建黄河铁路大桥最重要的工艺之一。11座桥墩,12跨桥梁,把总重量8625吨的角钢、槽钢、板钢、工字钢等组装热铆成钢桁梁,框架式连接在一起,如虬龙般横卧在桥墩上,两头分别向河中延伸对接,平均每跨热铆5.5万至6万颗铆钉,共计大约用72万颗铆钉,连续热铆不脱节、不缓劲,至今百年不松动。而且工作现场就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上,其难度和技术含量可想而知。

  谁干的?泺口的能工巧匠们干的。

  百年前,泺口街上有三家铁匠大户,分别是常(继志)家、师(俊才)家、王(承祥)家,都是祖辈相传的手艺,徒弟也传了好几代。红炉铁匠们过硬的绝招,正好用在了建黄河铁路桥上,所谓“钳夹钢火空中抛,铁勺飞舞正接着。沿准镶进眼子里,趁热铆牢本领高。”

  操作工艺是把红炉稳在船舱中,焦炭中烧一圈通红的圆钢栓,直径20-30毫米不等,长约10厘米左右,温度烧到1100摄氏度,全凭师傅们的火眼金睛掌握火候。长火钳夹住烧好的圆钢栓,两人接力抛向20米以上的空中,那边手抄铁勺站在桥梁上的能工正好接住,另一巧匠迅速用火钳夹出,掸掸氧化皮,这时温度大约降到750摄氏度左右,顺势镶入稳固好的连接孔中,用德国进口的空气压缩机适力压缩,恰到好处地把两组钢板牢牢热铆到一起。

  这段一气呵成的工序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更难的是“放二踢脚”。大桥上桁梁,水面以上20多米高,无法一次抛上去,只能“二传手”再抛一回,形象称呼叫“放二踢脚”,若没有体力,没有能工巧匠的真功夫,不仅抛不准,而且也抛不上去。

  再说段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养护。大桥每年都要清理污垢,涂刷防锈漆。12跨桥梁,养护工们每月涂刷一跨,一年正好12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个看似简单但充满危险的活儿,上面也有很多泺口人的影子。一般人上桥,望着滚滚洪流,就“吓得腿肚子转筋了”,何况还要爬到桥梁高高的顶端一丝不苟地干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铁路局成立大桥养护处,大桥的保养维护走上了正轨,确保了百年安全畅通。这里还要再赘一笔:我们应该感谢当时的济南铁路局基建处高级工程师增兆来、楼方均先生,原省计划委员会田大伟先生,是他们坚持保护大桥,并上书当时的铁道部和山东省政府表示大桥不能拆。在国务院己批复山东省请求拆桥报告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保住了这座饱经风霜和战火硝烟的百年老桥。

  今天的济南正在跨越黄河,向着对岸更广阔的天地出发。虽然大桥仍在正常使用,但2013年5月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再过50年,年迈的大桥将变成一座被济南人精心保护的观光桥。闲暇之余,市民们在黄河两岸游玩时,远眺泺口黄河大桥,欣赏其磅礴雄姿、追忆其沧桑历史,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拥抱母亲河、奋进新时代,我们将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讲述百年来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黄河故事。如果您也有关于黄河与济南的故事或图片,包括记忆、传说、典故、风物等,欢迎投稿至349017691@qq.com。我们将选择优秀文章推荐给读者。

作者: 黄鸿河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