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再敲警钟——黎巴嫩爆炸事故反思

2020-08-11 18:53:13 来源:舜网

作者:李发亮 张钰洁

责任编辑:高原

  2020年8月4日18时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巨大的蘑菇云升上天空,造成超过100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平日忙碌繁荣的港口如今只余直径约140米的深坑,令人唏嘘不已。

  触目惊心的事故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国作为化工大国,涉及危化品的港口、码头、仓库、堆场和危化品运输车、运输船等大量存在,如何吸取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教训,避免危化品事故反复出现,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值得所有安全监管人员深思。

  1、筑牢深刻认识危化品特性的“防火墙”。酿成此次事故的硝酸铵具有强氧化性、自反应性、分解放热性,一旦发生爆炸,量越大,爆炸威力就越大。因此,硝酸铵应使用专门仓库单独储存,库房要阴凉、通风,远离火种、热源,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离居民区也要有有效的安全防范半径。黎巴嫩爆炸事故显示,港口仓库内存放的2750吨硝酸铵长达6年之久,暴露出当地港口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硝酸铵的危险性,与其他仓库中储存的炸药安全距离不足等问题。对危化品危险性认识不足、危化品仓库超量混存、安全距离不足等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国内危化品企业中,这也暴露出部分企业无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于不顾,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的心态。只有始终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才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2、压实监管问责的“防洪堤”。落实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专项检查、“回头看”、专家帮扶等措施,明确重点,督促企业落实危化品储存环节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禁超量、超品种储存。同时,推动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机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另一方面,用好行政处罚的利刃,找准企业“痛点”,完善落实“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将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与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挂钩,倒逼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提高问题隐患自查自纠的主动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并通过调整税收、信用等级等经济手段,引导经营单位自觉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水平。

  3、扎紧教育培训的“安全带”。据媒体报道,初步调查显示,黎巴嫩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次防盗的焊接工作引燃了存放在港口仓库中的约2700吨硝酸铵。这也暴露出企业存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作业人员不清楚危化品特性,冒险蛮干等共性问题。因此,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尤为重要。鼓励企业运用线上+线下、“碎片式”培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切合实际的教育培训,注重培训实效;推动高危行业企业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双盲式”演练,满足复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需要。同时,也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向人民群众普及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章丘区应急局张钰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李发亮 张钰洁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