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打造魅力泉城】创新理念 强化融合 开放共治 文明交通,让城市有“品”有“面”

2020-08-18 06:29:4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杨晨 通讯员佘勇 刘洋

责任编辑:鞠月芹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打造魅力泉城】创新理念 强化融合 开放共治 文明交通,让城市有“品”有“面”

  济南路口的红色“让”字,寓意规则,提示让行,彰显契约精神。

  “全国文明城市是最靓丽的国家级名片,是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2017年,济南以省会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2018年度、2019年度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又连续获得第一名,取得了“三连冠”的好成绩……

  近年来,济南交警作为城市交通文明的建设者、塑造者、维护者,始终以创造品质交通、文明交通为己任,努力用交通文明引领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把济南打造成为有品质、有温度、有口碑、有活力的魅力泉城,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济南交警全警全力、全力以赴,着力打造“文化自律引领、科技支撑执法、多方参与共治、秩序塑造文明”的交通秩序整治新模式,为济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也被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今年7月19日至20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在济南举办期间,与会代表观摩了经十舜华路口文明交通创建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外地来济考察创城工作,必看文明交通创建。可以说,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成为现代泉城的崭新名片,而文明交通也成为这块“金字招牌”上闪耀的光芒。

  顶层推动 全民参与构建文明交通“大格局”

  文明交通创建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领导,构建上下动员、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提高文明交通的社会认知度、认同感和践行率,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推进大会,以“两办”名义下发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职责,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驻济高校积极参与到文明交通创建工作中,从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探索、磨合、实践,已经建立起“党政重视、部门联动、全警参与、志愿服务、市民共治”的社会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市文明办牵头制定了文明交通志愿者管理工作方案,全市3000余家中央、省、市三级文明单位共8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路口秩序维护。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交通违法“随手拍”活动,收到举报线索34.8万条,落实处罚11.3万条,奖励199万元。实施重点路口“责任区”管理模式,按照“3+3”(即民警、辅警、协管员和保安、志愿者、新学驾驶人)的架构配备路口管理力量,常态化开展路口交通秩序维护工作。

  随着社会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口秩序管理工作不断推进,文明出行理念已在百姓的心中潜移默化,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以人为本 精耕细作让交通更显“公平与秩序”

  实施“减、挪、扩、调”综合优化改造,理顺通行轨迹,对路口斑马线和非机动车道进行优化整合,取直人行横道线,拓宽非机动车道,增设非机动车待行区和行人驻足区,明确非机动车通行规则,保障“行得畅通、停得安全”;自主研发“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城市交通绿波示范城智能化建设”项目,集中开展高峰降指、信号自适应、区域绿波和个性化调控“四大工程”,灵活采用隧道集装箱自适应信号控制、绿波速度实时推送等创新措施,高效挖掘利用道路时空资源……

  在路口管理方面,济南交警开展了“创城为了谁、创城依靠谁”大讨论活动,确立了“为民、靠民、不扰民”的工作原则,坚持眼睛向内,改革不科学、不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特别是不利于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问题,推动路口交通组织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路权分配、交通组织、通行规则、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行人、非机动车优先。目前,全市实现638处路口区域自适应控制,1199处路口绿波带协调控制,1211处路口远程调控,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下降10.73%、10.94%,拥堵指数环比下降11.3%。

  文化塑造 润物无声让交通更显“规则与温度”

  路口管理不仅仅是通行秩序的规范,更是规则文化的塑造,是市民素质的展现,也是城市文明底蕴的彰显。

  一方面,坚持交通文化的塑造和引领,联合市文明办、山东大学,共同编纂了《济南市文明交通行为导则》,并于2020年7月16日正式发布。该导则是我国首部针对市民文明出行的引导性规范,亦是公安交警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加快打造魅力泉城”总体部署的具体措施。通过规则引导,让安全、文明、规则出行的交通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命脉,通过文明行路、文明骑车、文明驾驶、文明乘车,拒绝交通陋习,充分展示济南市民守法、崇德、尚礼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把路口打造成交通文化的生动载体,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设置样式简约、清晰可见的图片、文字、标识,融入诚信、礼让等传统文化元素,突出济南特色的路口文化。在路口四个非机动车等候区加装了形似济南市鸟白鹭的白色遮阳棚,夏天为过往群众挡住似火骄阳,冬季遮挡雨雪,彰显对交通参与者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城市的温度。尝试在路口因地制宜设置个性十足的交通安全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将文明出行风尚根植于交通参与者的内心。

  科技赋能 集成管控让交通更显“智慧与效率”

  效率是交通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和市民群众的期盼。

  创新打造济南交警数创中心,建设启用全国领先的“济南交通大脑”,整合全市3900套卡口、电警等前端感知设备,建设65处AR鹰眼实景监控系统,汇入交通、城管等部门和滴滴等互联网企业数据,多维度构建动态交通感知大数据资源池,提升城市运行指数、路网压力趋势、出行分担规律等分析研判能力,反哺于警力部署、防控机制以及城市路网规划设计,实现交通勤务由“路面到桌面、桌面到掌心”的支撑升级,城市交通运行效能不断提升。围绕“智、安、畅、美”四个方面,努力创建“智安路口”。

  建设集交通违法抓拍、警示、曝光于一体的“3+2”路口秩序智能管控模式,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和机动车“闯绿灯”3类自动抓拍设备,在路口建设高清显示大屏实时滚动播放未按规则通过路口的违法行为,并通过采集、比对人脸信息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实名曝光;安装行人、非机动车语音和声光提示系统2类提醒警示设备,通过红外感应、地面光幕等提示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规则,快速通过路口。集成化的智能管控设备大大提升了路口管控效能,行人和非机动车守法率明显提高,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鲜活与美丽,不仅在于其优美的风景、繁华的商埠,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和文明底蕴。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滋养着城市文化,承载着百姓幸福,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体现。泉城市民脸上的笑容和愉悦的心情,就是对文明交通的最高赞誉。(文/图本报记者杨晨 通讯员佘勇 刘洋)

作者:杨晨 通讯员佘勇 刘洋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