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家教家风精华从小培养勤俭节约习惯

2020-09-11 08:53:0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汲取传统家教家风精华从小培养勤俭节约习惯

  吕晓玲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汲取传统家教家风精华,注重从小培养勤俭节约习惯。

  传统家教家风一直提倡勤俭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出自《悯农》的诗,两三岁的中国孩童便能诵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出自《朱子治家格言》的话,大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一直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中流淌着。事实上,尚俭戒奢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家教家风所倡导的重要内容。《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告诫孩子:“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陆游在《放翁家训》中讲:“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当然,节俭并不等于吝啬,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治家篇中论述得很清楚:“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节俭,是指合乎礼数的减省节约;吝啬,是指面对穷困急难也不救济。所以,颜之推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好的状态是“施而不奢,俭而不吝”,这可谓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此外,中国古人论述到俭奢的变化之道,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以及《训俭示康》中都曾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要想兴家旺族,就必须传承勤俭节约的好家风。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一个家庭、家族而言,勤俭节约是持家之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同样如此。所以,《论语》开篇便提到治理国家要“节用而爱人”;李商隐在《咏史》中总结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由于为政者的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不胜枚举,所以《荀子·王霸》中讲:“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而正是秉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生活节俭、俭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初到陕北采访时,震撼于自己观察到的: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的衣服打满补丁,朱德总司令的牙刷竟是用马尾毛做的,彭德怀将军的背心是用降落伞布做的,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戴的眼镜仅有一条腿……透过这些简朴的生活衣着,他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他称之为“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1944年到达延安的美军观察团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最大的魅力就是简朴。他们的目标是勤奋工作和简单生活,而他们的精力、活力和真诚使他们与腐化的国民党形成鲜明的对比(《魂:延安精神的力量与时代价值》)。生活俭朴、勤俭持家,这种“东方魔力”,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亦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光。崇俭戒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尤其当前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对于社会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勤俭节约事关重大——它事关社会能否和谐稳定、伟大事业能否完成、中国梦能否实现以及我们14亿人的饭碗能否端在自己手中。

  汲取传统家教家风精华,激发大众勤俭节约的内生动力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才会最大可能促成某一行为,并渐渐形成习惯。所以,从传承优秀家训家风精华的角度来入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勤俭节约对于自己修身养性、对于家庭的兴家旺族、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富强繁荣的重要意义,自觉做到在生活、工作中勤俭节约,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给孩子做好榜样。这就要求宣传部门、文明办、各级工会等单位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详尽的酒店及餐厅饮食浪费行为的惩戒措施,并公布举报渠道,为餐饮浪费的见证人及时、便捷地举报提供渠道。

  当然,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氛围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加快立法工作至关重要。制度是管根本的,立法工作可以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比如被公认为对餐厅浪费处罚最严厉的国家——德国,自幼儿园起便对孩子们进行节俭教育,并设有专门机构受理任何餐饮浪费见证人的举报,以及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核实后按规定罚款;意大利等国家则针对生产、制造、销售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展开立法工作。其次,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的模范带头作用。“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曾经,八项规定对于遏制公款吃喝等起到很大作用,对于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公务员群体之于普通群众、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之于普通员工、老师之于学生等等,榜样群体的作用被激发,普通人群才乐意跟随。第三,家庭、学校、社区、单位、社会、国家形成合力。除了家校共育,其他各方面也要跟进宣传与倡导。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济南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