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2020-09-15 07:15:5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钱堃 通讯员 孙长明

责任编辑:尹昂

济南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里辛街道红领驿站

济南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施家崖村垃圾分类

济南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西李村胡同长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的重要内容来抓,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机制逐步优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1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各区县在乡村治理探索实践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党建引领聚人心 乡村治理显成效

  ——钢城区里辛街道乡村治理纪实

  近年来,里辛街道聚焦改革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创造性成立“党建超市”,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建设“清风里辛”“美丽里辛”,乡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以来,街道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20%,被评为山东省汽车零部件特色乡镇、钢都锻造小镇。

  以“党建超市”为统领

  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力量源”

  坚持党建引领,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乡村治理上台阶、提水平。在党员层面,创建“党建超市”。把群众的需求变为“项目商品”摆上“超市货架”,由党员进行认领,实现了群众需求和党员服务的精准对接。“党建超市”开通以来,全街道有2000多名党员主动认领项目,为群众办事1万多件。在村级层面,实行“方阵化管理”。把街道31个村(居)划分为四类方阵,把村居建设环境优美、民生保障有力、村庄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依据,实行动态考评管理。2019年度评出一类村10个、二类村15个、三类村6个。考评分类结果与村“两委”干部工资挂钩,奖罚分明,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问题,激发了各村(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街道层面,实行“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年初确定街道重点工作清单和村级重点任务清单,将责任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工作重心下移,开展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党建指导员包支部活动,包村级发展、包班子建设、包信访稳定。每周至少两次到村指导落实工作,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

  搭建基层管理服务的“桥头堡”

  街道投资1000余万元,规划建设5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便捷的目标。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将经管、劳保、残联等职能整合,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梳理公共服务清单,简化办事流程,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办好所有事。另外志愿者服务站、青年之家、老年大学、人才会客室等场地的建设为推动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载体。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民生检察室、派出所、法庭等职能,聘请“品牌调解员”,每周一天集中办公,接受群众法律咨询服务,召开听证会,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红领驿站”主要展现里辛自1985年建乡以来的发展变革及辉煌成就,用“记忆”“足迹”“丰碑”“旗帜”四大主题板块记录里辛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创新实干的豪情和风貌,配套设有“红色影院”,为街道党员群众提供了红色教育场所。

  以“清风里辛”为纽带

  编织农村公共事务的“监督网”

  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引入“互联网+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打造“清风里辛”网上村务公开监督平台,将党务、村务、财务等3大类34小项全部在网上公开。村民可通过到平台现场刷验身份证、在家用电脑输入身份证号查阅等方式,查看全村的党员发展、宅基地审批、低保五保、财务收支等大事小情。有疑义的村民还可以网上留言咨询,街道将在3日内向群众调查反馈。“清风里辛”平台投入使用3年以来,累计查询1万余人次,妥善解决群众反映问题90余项,实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效维护了村级和谐稳定。

  以“美丽里辛”为画笔

  绘就群众安居乐业的“同心圆”

  以美化环境、造福民生为目的,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开展“美丽里辛”三年行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制定“美丽里辛”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清除农村“三堆”。3年来,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硬化小街小巷30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000多盏,绿化面积8万余平方米,打造了前朱山村和西田庄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9年,结合“美丽里辛”巩固提升年活动,开展拆违拆临、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打造样板村10个,农村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投入2500万元修建总长5万米乡村道路,投资6000万元完成供暖工程建设,投资800万元完成15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由街道出资,免除街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线电视收视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站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最美街长”“好婆婆”“好媳妇”“村村都有好青年”等评选,倡树先进典型;举办演讲、征文、广场舞、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开展移风易俗、遵法守法等宣传活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紧抓“三治结合”探索乡村治理新路

  ——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小寨村乡村治理工作纪实

  桑梓店街道小寨村位于鹊山龙湖南侧,308国道北侧,是一个有着311户、1309人的回民村。近年来,小寨村创新思路,加快发展,逐步实现了党建引领、制度管人、以法治村、以德树人“四大转变”,蹚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为“轴心”、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保障的“三治结合”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

  “两大模式”强化支部

  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深入推进“清单式工作管理”。支部全体党员查摆问题列出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目标和整改时限,通过清单定责、照单督责、述职评责,促进党员履职担当,持续做实向群众“亮职责”“亮承诺”;严格按照星级管理规定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常态化开展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和义务劳动服务,增强基层党员责任感,增强党员队伍凝聚力。夯实全员共建“软环境”,推进“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引领发展为切入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党员带动群众组建专项治理小队模式,作为基层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补充,分片联系群众,协助调查处理群众的问题,汇聚成村级发展“最大合力”,逐步形成网格支部为基础、群众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管理新格局。

  自治为基

  “两大抓手”让民做主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让农村自治“实”起来。大力推行“三日”制度,将每月的15日确定为公开日、理财日和质询日,通过“一月一公开”“一月一理财”和“一月一质询”,完善村民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民主议事,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充分保证村民知情权。

  以“经济建设”为抓手,让农村自治“硬”起来。2019年,该村抓住308国道拓宽改造有利时机,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运输队,通过搞集体运输让村民挖到了致富增收的“第一桶金”;结合本地实际,该村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采取村集体入股方式,引入元丰肉类公司等多家企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百万余元收益。引进年产3000万吨的高端鲜啤企业,进一步优化了村产业结构,实现由单一化种植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为村内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法治为本

  “三大手段”定纷止争

  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将抓好民兵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组建民兵队,同时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配齐必要的维稳执勤等专业硬件器材,初步实现基层武装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把法治摆在重要位置,紧抓宣传教育,建立法治宣传队伍,建起了法治夜校、普法一条街,并以此为阵地,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使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形成了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深化“一村一律师”,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体制。推动法治惠民,以“一村一律师”为依托,成立村级律师团队,指导完善村规民约,有效开展法律服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等活动;成立社区警务室,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将矛盾“防火”于源头,实现“矛盾不上交”,真正让村级管理水平在法治的引领下稳步提升。

  德治为先

  “三条途径”润泽民心

  结合本村实际,坚持村“两委”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寺管会作用,探索了适合本村实际的工作机制。在村支部书记的主导下,探索建立起村委会主任兼任寺管会主任、聘请寺管会阿訇协助管理村级事务,实现了村党支部全面抓总、村委会具体管理、寺管会协同工作的管理格局。通过让阿訇参与村居管理,增强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村居管理和政策宣讲,特别在主麻日、礼拜日、开斋节等节日,结合教义宣讲党章党规、政策方针。

  深入开展让国旗、宪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方针进寺的“五进清真寺”活动,使清真寺在作为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学习党和国家政策法律、加强党的建设、助力民族团结的坚实平台,筑牢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思想。

  在“家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党员带领四邻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浓厚氛围,发挥妇委会和妇女半边天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出彩人家”等文明创建与评议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使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舆论导向推动自我教化,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落地生根。

  打造党建高地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历城区鲍山街道曲家庄村乡村治理纪实

  近年来,曲家庄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乡村治理工作安排,认真梳理乡村治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迎难而上,扎实工作,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树立大党建思维

  党建引领村级工作

  该村狠抓党群活动点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在组织内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村级工作中狠抓落实服务机制,在组织发展上完善后备力量培育,积极选派人员去党校学习交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还通过持续不断规范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该村将村内各项工作与党建相结合,在党建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注重做好与残疾人工作、妇女工作和扶贫工作的结合文章。党建引领残疾人工作开展。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建设完成残疾人中心,为助残工作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实行残疾人“一户一档”精准动态管理模式,有效加强了残疾人管理工作。党建引领妇女工作开展。该村积极开展“出彩曲家”等一系列活动,建设妇女之家活动点,组建巾帼志愿队伍,对妇女同胞开展创业指导、教育学习、生活培训等,帮助其全面提升生活能力。党建引领扶贫工作开展。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主任及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户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完成危房修补、疾病治疗等。同时,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思想,培养工作技能,开展脱贫生产作业活动等,有效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加强法治建设

  推进民主自治工作开展

  依托村干部和“巾帼志愿队”,定期在村内开展法治宣传,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在村内开展法治讲座,对村民遇到的法律难题予以解答。在上级检察院的帮扶下建立了法治工作室,编写了贴近大家生活的普法故事,村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有效增强。

  为畅通村民反映问题的渠道,该村将每月3日定为“说事谈心日”,由村“两委”干部和人大代表直面群众、听取问题。日常工作中做到村“两委”干部定期主动登门入户,并设立“首问负责制”,建立村民问题档案,明确解决措施和解决时限,将“首问人”解决问题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工作中。

  为确保将村级“三务”公开落到实处,该村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率先加入“腾讯为村”平台,确保了村民足不出户及时了解党务、村务、财务状况,参与村内“议事厅”和集体活动,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同时,该村还建立了“书记信箱”,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快速反映给村支部书记,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经济文化两手抓

  激发乡村新活力

  探索推行新型试验田代管制,对闲置农田实行统一代管,引入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提升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派遣村干部到莱州、栖霞等地学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最终通过“党建+合作社”的方式确定了统一代管土地、集合闲散场地租赁经营和粮食深加工三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积极盘活空置房舍,设计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在此基础上,该村积极整合特色农产品,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的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等,为村级经济发展构建了多样的生态。大刀阔斧拆违拆临,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开展村级道路硬化、绿植苗木栽种、垃圾处理和污水整治等,完善了村内硬件设施。同时,建立了卫生清洁管理制度,以巾帼志愿队作为工作落实者,做好各处卫生整理和监督工作,初步建立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建设“出彩人家”活动为依托,与上级各文化单位、外部文化公司合作,开展了包含有法治主题、妇女主题、两会主题以及亲子教育为目的的阅读公开课等数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体育运动、植树造林、棋牌竞技、团体活动竞赛、厨艺比拼、幼儿运动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村民日常生活增加乐趣。定期组织外部技能培训机构为村民开展各种就业技能培训和文化课程培训,根据村内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为提高村民农机具使用水平,该村还积极开展农机培训,帮助村民学习先进的农机作业方式,提升了村民农机具操作水平。

  “归雁”变“头雁”引领乡村善治之路

  ——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乡村治理纪实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带头人”是关键。近年来,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统筹引领作用,抓班子强治理、抓产业促发展、传文化扶贫弱把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为该村趟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2012年,在外优秀人才张恒起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全心全意带领村民探富路、增收入,踏踏实实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群众发展浅水藕种植致富增收。在他的带领下,施家崖村先后有5名在外人才回到村里加入创业队伍,并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该村与“我爱我妻”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办起了“云耕心田”家庭农场,有效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实施“四个一”计划,即:培养1名后备村干部、1名致富带头人、1名实用人才、1名新型职业农民。借助党群服务中心,聘请专家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共培育各类技术能手32人,通过这些措施,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支部引领作用

  2013年,张恒起借助支部“1+3”模式,申请发展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3万元,建成20亩“白莲藕种植试验田”,当年莲藕亩产7000多斤,实现亩均增收过万元,极大鼓舞了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2014年,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了“白莲藕种植合作社”和恒起农业有限公司,建成近400亩的白莲藕种植基地,以原承包价10倍的价格承租了村集体的500亩果园,带动发展林下养殖等多个项目,产生了土地增效、村集体及农民增收的多重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建立“村干部—党员—农户”包联服务群众网格制度,每名村干部联系3-4名党员,并与所联系党员包联服务24户家庭,实施党员干部街区负责制、党员责任田;投资264万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学习教育、谈心交流、服务群众搭建综合性党建工作平台,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六讲”立村风、“六评”树正气、“六帮”解民忧、“六兴”乐民生活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聚力打造农业综合体

  实现农业跨越发展

  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该村全力打造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高端特色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开发整治绣惠干渠南北土地资源,打造贯穿园区的樱花大道;白莲藕基地发展鱼藕立体循环种养,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立体种养模式;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瓜果,实现四季农业全覆盖。建设白莲藕、苹果和核桃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建立农村淘宝店等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了营销网络。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春华秋实、农村大舞台等特色景观带,开发了荷花摄影、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50万元。

  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坚决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说“不”,培育好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基因,开展“星级文明户”“四德榜”等道德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美德。在这些“凡人善举”的带动下,村民争当“四德”表率,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和谐文明程度大提升,确保了乡村文明“六个一”示范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投资100余万元,积极完善各类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田园风貌的新型村落。以“生活富、庭院美、家风好”为主题开展“争创出彩人家、共建美丽乡村”活动,引导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庭院整治清理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家“室有书香、院有花香、人有精气神、户户竞出彩”。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新农村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实施了村庄道路整修、污水管道铺设、排水沟整治、苗木花卉栽植;组织全村农户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工程,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而且粪渣还能作为有机肥就近用于农业观光园,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在全区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分类房,大力倡导群众实施垃圾分类,有力促进了绿色、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此外,围绕“春华秋实”这一村庄建设主题,打造了生态长廊、平湖秋月、紫藤花下、乡村大舞台等具有乡土特色的代表性风景点,建设了以生态农场、莲藕种植、草莓采摘、户外拓展为亮点的特色农业观赏区、生态农业体验区,既满足了发展种养产业的需要,又彰显了鸡犬相闻的农家情趣,进一步提升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十八胡同”治理全村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长清区文昌街道西李村乡村治理工作纪实

  近年来,长清区文昌街道西李村着眼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以村规民约为总抓手,结合矛盾化解协商民主机制、“两室一中心”管服机制,探索建立了胡同长网格化机制,实现全村多年来“零上访”的治安环境,做到“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沟通无障碍、服务无止境、综治无终点”,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

  探索胡同长网格管理机制

  形成“3+3+18”网格结构

  该村按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把辖区划分为村庄、企业、协会3个大网格,以党小组为单位细分为3个小网格,把全村的18个胡同划分为18个微网格,形成了“3+3+18”的网格结构。作为村里的“微网格”,全村共18名胡同长。胡同长一般由该胡同里德高望重、对各家情况最为了解、对苗头问题最为敏锐的人担任。由村民进行推荐提名,经村“两委”、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18名胡同长。18个胡同长成为综治工作具体负责人和第一监督人,胡同内的小问题、小事情、小矛盾由胡同长第一时间沟通解决。采取“一长四员”管理模式,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环卫管理员、出彩人家监督员,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责任人,构建起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约束

  “两室一中心”促和谐

  坚持依法治村,村“两委”成员以及十八胡同长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定期开展群众性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胡同长利用《西李村村规民约》管理胡同,起到既约束“官”又约束“民”的双向制约作用,能在胡同解决的绝不上村。同时将村规民约编印成册,由十八胡同长分发至全村每一户村民家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村内设有警务室、人民来访接待室和信访综治中心(简称“两室一中心”),担任村里矛盾纠纷的“中转站”,胡同长解决不了的事,这里负责协调、帮助解决。胡同长、警务助理、信访员、综治中心主任合署办公,对于村内大小矛盾做到及时沟通协调;人民来访接待室第一时间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登记受理;信访综治中心设有综治员、巡逻队、矛盾调解员、警务助理员等。在重要时期、重要活动节点,信访综治中心派专人对涉稳人员和特殊利益群体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建立台账,进行分类指导。在协商民主议事方面,通过“3+ABC”的民主协商模式,(“3”即三类固定成员:村党支部代表、村民委员会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代表;“A”即协商议题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方;“B”即法律工作者;“C”即议题涉及到的相关专业人士),给信访矛盾以“出口”,引导村民自己盯难事、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变政府管理为村民自治,也让信访矛盾在村内得到终结。

  化解矛盾纠纷源头

  村级事务汇聚民智

  据悉,胡同长作为信访信息员,每天搜集村民动态、群众诉求、危险动向等各类信息,报村综治主任;作为矛盾调解员,第一时间沟通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作为群众服务员,解决村民的诉求,宣传上级政策决策,确保了第一时间掌握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化解。村民“事情有人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信访问题被消除在萌芽状态,“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常态化。同时,该村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公信力,积极听取村民诉求,村内形成了信访矛盾协商解决的“西李方案”:小事在胡同内解决、中事到人大代表工作室解决、大事到协商民主议事厅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村内稳定。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大大增加了村“两委”、村民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效促进村“两委”团结协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各项事业和谐有序发展,村风民风全面提振,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安居乐业。

作者:钱堃 通讯员 孙长明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