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2020-10-01 07:57:0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滕长富

责任编辑:田艳敏

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滕长富在仔细阅览《泺源新刊》

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泺源新刊》报头

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泺源新刊》的部分内容

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王尽美

中共济南党史上最重要的早期进步刊物之一“山东《新青年》”——《泺源新刊》回归记

邓恩铭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即将到来之际,一本珍贵的中共济南早期党史资料——1920年10月5日出版的《泺源新刊》“回到”了济南。《泺源新刊》是“五四”时期济南出版的最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对于中共济南党史的研究,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的革命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同志均和此刊物有着密切关系。

  今年10月1日,是《泺源新刊》创刊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济南的收藏家为家乡收回这册珍贵的革命刊物,为这件革命文物寻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费尽心力换得珍贵文献◉

  今年7月8日傍晚,笔者在微信朋友圈浏览时,忽然在一个群里发现有《泺源新刊》的影子。这样一份在中共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珍贵文物,竟然会在民间出现,惊诧之余不禁连连感慨。

  于是,笔者赶紧与收藏《泺源新刊》的这位江苏文献收藏家联系。

  素日,笔者不是一个见“宝”起意的人,对于别人有了珍藏总是替人高兴祝福,唯独这次却有些按捺不住了。因为《泺源新刊》对于济南及山东早期党史、新文化运动史研究,所蕴含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内涵,是无法用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甚至是一两本书去表述、衡量的。即便是感觉到人家会拒绝,但笔者毅然心有不甘地想去试一试。

  除了用诚意打动朋友,思虑再三,笔者决定忍痛把珍存多年、有人曾许以高价购买的1945年12月《新华日报》(华中版)创刊合订本与之交换。这册对开四版的中共华中局机关报,也十分罕见,是华中地区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文献,而这份报纸创刊地址即在江苏,也是现在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前身。显而易见,《新华日报》(华中版)(1—13期连号),较之这份《泺源新刊》,大概在朋友心里的位置可能更重要些。

  和对方沟通时,开始朋友并未同意,但也没有直接回绝。其后不久,朋友亦有事需要帮忙,借此机会笔者再次提及,于是双方很痛快约定交换。等待快递的日子是最难熬的。不夸张地说,那几天里近乎是半小时刷新一次快递信息,半夜醒来睁开眼第一件事,也要先拿起手机刷新一次单号,看看这件朝思暮想的宝贝到了哪里。

  8月15日下午1时,激动的时刻终于到来,这份“民国九年十月五日”(即1920年10月5日)出版的《泺源新刊》(第二号),终于在翘首期待中,安全地回到了它的诞生地——济南。

  ◉寻根溯源追问出处◉

  大凡地域性文献藏品,若是出现于民间且又是在省外,都必然会留下踪迹,不外乎市场流动与收藏类网络平台。于是,笔者开始查询这份《泺源新刊》的“脚印”,发现其最早是于2014年11月22日,由山东威海一旧货商卖出的。另外,这份报纸第四页右上角位置还发现一枚邮局落地戳,戳印虽然有些模糊,经仔细辨认,系“威海卫,九年十月廿一”字样,这样就更加验证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来自山东威海无疑了!

  可想而知,这份《泺源新刊》当年应是自济南邮寄到威海去的,那么它背后有没有一些传奇的故事,或者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呢?为了弄清其出处与来源,笔者联系到最早的销售者老于。据他回忆,“这份报纸当年是在荣成乡下一个庄里收上来的。”

  听到荣成这个名字,笔者马上想到了山东省立一师,有“山东蔡元培”之美誉的校长鞠思敏,其原籍恰是荣成。据史料记载,早年鞠与家乡多有交际,联系亦比较密切,并且因为其在省城教书,先后带出了不少当地的年轻才俊。那么可想而知,这份《泺源新刊》一定是在省立一师读书的学子,为了传播和宣传进步思想,自济南邮寄回荣成老家的。

  ◉解读“山东《新青年》”◉

  必须要介绍一下《泺源新刊》的历史。

  《泺源新刊》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刊物。1920年10月1日创刊于济南,四开四页(版),周二刊。该刊以介绍新书刊、宣传新思想、揭露社会陋习、批评旧教育、倡导教育改革为宗旨,但也有其他方面的专栏,如“论坛”“学艺”“通讯”“本校纪事”“小说”和“新诗”等。该刊的作者虽然立场、观点不尽相同,但却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特色,被称为“五四精神的传播者和旧教育的批判者”“山东区域的《新青年》”。

  这份《泺源新刊》为第二号,出版于“民国九年十月五日”,也就是1920年10月5日,当天是星期二。第一页、二页以政论与教育内容为主,第三页为副刊,第四页刊载各类广告。

  第一页开端为三条“本刊启示”,第一条阐明办刊宗旨:“本刊是吾校同学及教职员共同研究学术,自由发表思想言论的一种刊物,凡在本校毕业的同学和本校前任教职员若有以著作见赐的,只要不背本刊的宗旨,文言白话一律欢迎,但登录与否原稿概不退还。”

  这一期《泺源新刊》上共出现8位作者的名字,依次为:赵捷先、李怀珠、韩式仪、王志坚、靳鸿训、王统照、滕耀宗、孙玺凤。其中,第一页刊载的“发刊祝词”,是赵捷先撰写的现代诗:“活水的源头,抵桂向东流。泺源呀,七十二泉齐下发,喷到洙泗闹到黄流茫茫禹域号神州,济济英才谁与俦。泺源呀,你努力向前流,泰山阻不住,海洋在前头。”很显然这不仅是一首发刊祝词,更是一首激情四射、朝气蓬勃、向往光明的励志诗。“论坛”一栏刊载的是李怀珠《青年学生宜有研究的精神》论文,大致意思是敬告中国青年应该有开拓性的研究精神、接受新思想的能力。

  第二页刊载的是韩式仪的政论文章《新旧》,大意是告诉青年学生要摒弃旧的思想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而这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内涵。该页还刊载有王志坚的《小学各科教授的研究》,靳鸿训的《我对于小学历史地理教授的研究》两篇文章,基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所知所学针对教学观点与形式进行阐述。

  第三页为副刊。“新诗”专栏刊载的是王志坚的《无衣的农夫》,全诗一共18行,内容如下:“前面那块地里/种了些青青的秫匕/里边有一个少年农夫/手里拿着一把长锄/低着头儿弯着腰/把那为官(笔者注,围观)的蔓草尽力除去/啊天气这样热/日光这样毒/上下不着衣/怎么靠得住/肤色黑似猪/汗珠落如雨/这个情景真教人替你叫苦/为什么从这里经过的人/反而说(有趣有趣)。”

  附后有王统照对这首新诗的点评:“此三段诗,意涉实深,且绝无拖累杂凑之病,足当起写实二字,后句结得亦好。”查资料,王统照当时虽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但此时其家眷尚在济南,故其经常两地往返,与王志坚、王翔千等更是多有接触。

  “小说”栏载有滕耀宗写的《灾民泪》,作者以对话形式,用朴实的语言记述了一家流浪灾民难以维系的苦难生活。此间,邓恩铭那篇著名的政论文章《灾民的我见》,同期在1920年10月10日出版的《山东省立一中校刊》(灾民号)上发表。他们的文章都是反映灾民生活,滕耀宗的文章是以白描手法记述了灾民的悲惨境遇。而邓恩铭却振聋发聩地指出,灾民只有“彻底觉悟”才能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通讯”一栏以信函形式,刊载了一师学生孙玺凤写给教育部门的一封信,内容大致是说,留法勤工俭学时之艰难境遇,呈请省府能增加津贴以资学业。文中提到鞠思敏、王乐平先生为此奔走周旋施以援助,并通过“齐鲁通讯社”向媒体通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

  孙玺凤即孙铭岗(1892—1961年),山东高青人,1919年毕业于省立一师,后留学法国,曾获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曾任山东省政府参议,1935年任威海管理公署专员,因禁烟而深得民心。1938年1月,回到老家组织武装积极抗日。1940年后在清河(后为渤海)参议会担任参议长。1946年1月,经陈毅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司法部办公厅主任、国务院法制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等职。

  孙玺凤在信中提到的“齐鲁通讯社”,于1919年10月由山东省议员王乐平创办,是山东省第一家推销进步刊物的书店,更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启蒙基地。1920年9月更名为齐鲁书社;同年11月21日,励新学会即在此成立,为此,齐鲁书社与励新学会被当时的进步报刊称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励新学会的发起者之一——山东省立一中学生邓恩铭,也在《泺源新刊》上发表过重要文章。

  翻开中国近代史或山东地方党史,对于《泺源新刊》的评价可谓浓墨重彩,褒奖有加:它不仅是一份宣传新潮思想、新思潮,揭露社会陋习、批评旧式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而且在山东乃至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为探索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开启明智的重大作用。而创办、编撰这份颇具影响报纸的人,就是在济南山东省立一师读书的,既是同族、同乡又是同班、同宿舍的青年才俊——王尽美与王志坚。

  ◉王尽美与王志坚◉

  王尽美(1898—1925年),原名王瑞俊,山东莒县北杏村(现属诸城市积沟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与领导者。1918年夏天,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北园杨家庄分校,自此,他辞母别妻开始了短暂且彪炳千秋的革命生涯。据文献资料记载,“五四”时期,为了传播革命火种,启发尚在徘徊懵懂时期的热血青年,王尽美当时先后创办和主编过的革命报刊就有六七种之多。例如,在1920年创办了《励新》半月刊、《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周刊》,1921年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1923年创办《晨钟报》等等。

  1920年10月22日,王尽美以王瑞俊名字,在《泺源新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名为《乡村教育,大半如此》,计1488字;另一篇名为《我对师范教育的根本怀疑》,2820字,分别刊于1920年11月2日、5日、9日第10号、11号、12号上。他在《我对师范教育的根本怀疑》中指出:“山东教育无论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我们形容它的状况,尽可以‘腐败黑暗’四字了之”,矛头直指腐败陈旧的旧教育。文章内容不仅体现了这份《泺源新刊》的办刊目的和宗旨,那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光辉思想,更是在字里字外得到充分体现。

  王志坚(1897—1947年),又名王石佛(石甫),诸城县相州人。早年毕业于相州高等小学,1917年考入省立一中。其间,为节省费用,复转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北园分校预科,与王尽美成为同班同学,并住同一宿舍,因两人特殊关系加之都长于文学,故此交情也特别深。他与王尽美、邓恩铭、吴隼等人在济南齐鲁通讯社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4月,又与邓恩铭共同发起创立了“SY”青年团组织(即社会主义青年团,英文名字:Socialist Youth League)。

  1922年1月,王志坚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了苏联“远东会议”;同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省立一师毕业后,王志坚先是参加了王尽美、王乐平等的“平民学会”,后赴青岛教学,又经朋友介绍去河南冯玉祥部从军。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四处捕杀中共党员与激进分子。恐引火烧身,王志坚跑到杭州半山寺出家为僧,后被大哥王铁佛找回老家,兄弟二人重新恢复了相州王氏私立小学,王志坚担任校长,由此安顿下来。当地文史资料记载,王志坚所主持的这个学校,曾一度被国民党马洪奎部队称为“赤化小学”。1945年9月诸城解放后,王志坚曾在县教育科短暂工作,最后回到村里开了一个商店经营小本生意。1947年,因被怀疑是国民党而遭隔离审查,后被押送到县里。同年,诸城县政府机关在战备转移时,因王有脚疾行走不便,被怀疑有异心,在郝戈庄镇西沙沟一带被公安局处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诸城县委对王案重新做了调查,并作出其系误杀的结论;1987年定为因公牺牲。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祝福◉

  不可否认,王志坚是山东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作为在山东革命史上具有开拓性、传奇式的人物,或因年轻气盛,或因时局动荡,或因政见相异等等,最终从轰轰烈烈投入革命事业,到看破红尘,落寂回乡,最终得了个被误杀的结局。我们在为王志坚起伏跌宕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深深扼腕叹息的同时,似乎能在王统照先生《民国十日记》中,寻觅到王志坚性格中的些许缺陷。

  王志坚与现代作家王统照先生系叔侄关系,其在济南读书时便备受王统照喜爱。王统照每逢自京师回济省亲必定会见见这个侄子。仔细阅读这部《民国十日记》,从中可以找到八处写到他或提及王志坚、志坚侄等。

  1921年2月16日,王统照写道,“八点钟,翔千兄、志坚侄同由苓兄处来,言今早方下夜车……志坚侄自阴历年前忽只身南去,由南京归此,予初次见彼也,予语以此后务宜敛心向学,即应活动之事业亦不必弃置,总须量余力而为之,不可使有害学课。趁此青年,须及时努力,万勿为虚矫之事所误也。九点钟皆去。”

  又,“……在济见郭绍虞二次,静一二次,芩礼两兄各数次,志坚一次,志坚近甚用功,在尚实英文学社勤读英文,予亟勉之。”

  由此可以看出王志坚游离不定的性格,而他与王统照之间的亲密关系亦可见一斑。

  通过上述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份《泺源新刊》与当时济南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着这份报纸在当时作为济南出现的最早的进步报刊之一,所起到的重要革命宣传作用。《泺源新刊》背后的王尽美、王志坚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党员,也彰显了这份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报刊的历史文献价值。可以说,《泺源新刊》作为共产主义萌芽时期的奠基石,对于孕育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0年后,这份珍贵的革命报刊重回其诞生地,称得上是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美好“祝福”!

  (作者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

作者:滕长富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