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教育“志智双扶”,全方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2020-10-16 13:36:5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长清教育“志智双扶”,全方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马山中心小学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

长清教育“志智双扶”,全方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长清中学走访慰问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长清教育“志智双扶”,全方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界首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长清教育“志智双扶”,全方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漏”

村民为第一书记唐利点赞。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扶贫扶志又扶智必然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题中之义。在济南长清区,76%的学校分布在农村,这些学校的学生中又有很多留守儿童。面对这一现状,长清教育人牢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支教下乡、送教上门、控辍保学、资助全覆盖……通过一项项落到实处的举措不断激活教育扶贫的内在动力,对辖区贫困家庭子女“志智双扶”,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长清教育,让居民感受到精准扶贫下的教育温度。其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扶贫故事,无不展示着长清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担当与作为。

  ○以爱为媒○架起教育帮扶桥梁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每当拿起桌上的教材,长清区张夏青杨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晓晓心里依然会涌起阵阵暖流。原来,这是居家抗疫期间,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正常学习,穿过几公里山路送到家门口的教材。“从学校到我家的路不好走,有很大一段山路,老师亲自上门送教材很辛苦。”王晓晓说,疫情期间,为了解除她在上网课时担心流量超标的后顾之忧,学校还专门给她父亲的手机充了流量,让她上网课时更有“底气”。

  在长清,像王晓晓一样受到学校额外“关照”的学生并非个例。在长清区第三初级中学,为了让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又因意外导致听力、视力损伤的学生房怡宁正常接受网课教学,学校筹划了“为你逆行,送教到家”活动,校长孙广益带领多名骨干教师赶到40里外房怡宁家里,确保学生在家也能接受教育,“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孩子家里没有网络设施,我们就送教到家!”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决战决胜教育脱贫,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长清区双泉初级中学结合本地留守儿童较为突出的问题,开展了“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师生结对帮扶活动。“精准扶持,关键在精准。在前期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每个教师与学困生结成对子,针对学生学困原因,制定措施。”为了让结对的学生李嘉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校长刘辉利用休息时间陪学生一起旅游、过生日,最终,李嘉民克服好打架的不良习惯,顺利考上了长清一中。学校还专门针对学困生开展了“我坚强、我快乐”演讲比赛,以此激发学生斗志。学校一项项充满爱的举动,让当地老百姓啧啧称赞:“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我们放心!”

  除此之外,长清区各学校还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全员育人导师制”,以班主任为主体,组织学科教师、德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及送教上门教师共同参与,做好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服务。“没有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马山小学六年级学生薛晓敏说,刚入学时,她一度为自己的家庭状况感到不自信,为了让她开朗起来,老师和同学们经常拉她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合唱演出、健美操比赛……在不断地自我展示中,薛晓敏越来越自信,她也从学校一直推行的“全阅读”活动中不断感悟生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现在的我积极向上,热情开朗,谁能想到我以前是一个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的女孩呢。”

  薛晓敏所说的“全阅读”,也是长清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的举措之一。2018年起,为了“办好人民更满意的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以“全阅读”项目为抓手,开展了提升全区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探索,并为全区83所城乡小学的学生按照最大班额配置了经典书籍。“我们为孩子们送上优质的图书,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人生志向和学习的榜样,在书的陪伴中健康成长。”长清区界首小学校长李雪表示,疫情期间,老师们还亲自将书籍送到村口,保证孩子们及时拿到新书籍。而“全阅读”也被列入长清区乡村教育振兴十大工程之一。

  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扶贫故事,展示着长清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担当和作为,他们以爱为媒,不断向辖区居民传递着长清教育的温度。

  ○健全完善机制○全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长清区76%的学校分布在农村,提升乡村教育,教师资源是关键。为了留住农村学校优质教育人才,2017年12月,区教育体育局设立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为马山、双泉、孝里三个镇各提供一个优秀教师名额。经过优中选优,双泉中学教师尹逊强成为其中一名农村学校特级教师。

  作为生物教研组组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尹逊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还结合学校推广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创建了属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很多学生不爱学生物,我就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尹逊强说,在学习《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内容时,他从“养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对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了解之后,才能让身体更健康;讲到《生物圈中的植物》时,他从植物种植入手,让学生重视生物学科,“很多同学家里种了大棚蔬菜,通过上课,他们知道蔬菜不仅要合理密植,还要在白天增加光照,晚上合理降温,这样才能实现高产。”在他的带动下,所教年级的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另外,为了让辖区各学校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自2014年开始,长清面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集团内学校之间、初中学校教研联合体之间全面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全力提升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其中,2018年交流人数为312人,2019年交流人数为350人。另外,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要求,长清还加大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力度,目前共有7位区属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到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校长岗位上任职,将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运用于乡村学校的管理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多年来,为了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全面发展,区教育体育局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每年坚持为农村学校补充师资,做到“有编即补”,并在每年制定补充人员学科计划时,重点向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倾斜。据统计,2016年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新教师55人,占全区补充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8%,其中补充薄弱学科教师22人,占补充农村教师总数的40%;2017年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新教师73名,占全区补充教师总数的60%,其中为农村学校补充音体美薄弱学科教师25名,占补充农村教师总数的32%;2018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68名,占补充教师总数的53%,其中为农村学校共补充音体美薄弱学科教师18名,占补充农村教师总数的26%;2019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73名,占补充教师总数的54%,其中为农村学校补充音体美薄弱学科教师23名,占补充农村教师总数的32%。○从“输血”到“造血”○实现贫困地区精准帮扶

  从2018年8月起至今,长清一中教师贾强已经在海拔386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耕耘了两年多,为距离家乡万里之遥的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孩子带去了与平时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这里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而且不太善于交流,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比较枯燥。”为了让当地学生学好“第三门语言”,深耕教育一线20年的贾强以基础的国际音标作为突破点,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用长清教育人的包容和智慧让孩子爱上英语。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长清区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每年都选派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到边远地区、脱贫任务重的地区支教。据统计,近5年共选派29名教师参与区外的支教任务,其中,“三区人才”支教教师13人,“西部隆起带”支教教师6人,湘西支教教师3人,重庆武隆支教教师5人,援藏援疆教师2人。支教期间,包括贾强在内的老师们立足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长清教育的初心,受到当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教育扶贫,不仅要给学校‘输血’,还要激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包括贾强在内的支教教师每月都会在学校举办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经验分享会,给教职工们“传经送宝”,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让日喀则的孩子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教育服务。

  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还选派10名干部到基层参与困难企业、村的帮扶工作。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第一书记唐利来到南赵村后,协调资金30万元,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只有志智双扶,才能斩断贫穷根,让脱贫群众树信心。”为此,唐利在村里设立村民学校,教育群众知恩感恩、树立脱贫的信心,村民也在学习中一改往日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展现出勤劳致富的新气象。

  得知贫困户赵修香因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南赵村为他提供村庄保洁公益岗,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让赵修香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唐利还邀请专家到村传授科技知识,引导贫困户学习电焊工技能,并介绍上岗就业。另外,唐利还采用政策兜底脱贫方式,让贫困村民享受五保、低保、残疾等政府各类补贴,并通过扶贫项目收益分红、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补助等措施,提高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年收入,其中,南赵村贫困户2020年最高收入达到2万多元,实现了“真脱贫”和“脱真贫”。“要想实现长效脱贫,并确保不返贫,必须激活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是唯一途径。”三年来,唐利跑政策、引资金,给南赵村引进多个产业项目,为村民增加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17万元,让留守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梦想。

  “第一书记让我们这个市级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唐利的带动下,南赵村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实现强村富民,走出了一条“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之路。

  ○教育资助全覆盖○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今年9月,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年级新生,但是,“小萌新”尹雨的入学之路却并不顺利。“新学期开学报到时,尹雨没来,打电话也联系不上,可急坏了老师。”马山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赵鑫妍回忆说,为了弄清楚孩子不能如期报到的原因,老师们“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原来,尹雨家庭情况特殊,经济条件也十分困难,家长不便接送孩子上放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向尹雨的家长做出承诺:为了减轻家长中午接送孩子的不便和经济负担,学校为孩子提供午餐。经过一番波折,尹雨终于如愿成为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的一名一年级学生,与村里其他同龄孩子一起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时一个都不能少,入学后一个都不能丢”。多年来,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控辍保学,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外,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有学上。为此,长清区建立责任人联系制度,切实做好核查摸排、控辍保学工作,对于未按时入学、未申请延缓入学或免于入学的儿童逐一核实、全面清查,落实好每一名学生的去向。

  对于辍学高发学校进行重点监测,要求学校建立周报告、月报告制度,学校每周向教体局报告学生失学、辍学和劝返工作情况。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对于有长清学籍的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还建立在籍在校情况全面排查制度,落实包片责任制,实行网格化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学业有困难、心理有波动、行为有异常,将实行强制报告制度,由学校组织人员会商研究个性化教育方案;对于在籍不在校的学生,根据排查结果,严格按照“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的学籍管理要求,限期做好学籍异动。截至目前,长清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949名学生已逐一摸排核实,全部取得联系并进行教育安置。身体不具备到校学习条件的,由学校上门送知识、送温暖、送政策,全力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漏”。

  结合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长清区各学校还组织业务骨干进村入户,发放教育扶贫服务卡和资助政策明白纸,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助情况,构建起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建立了准确、详实的资助数据台账,实现动态管理,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应助尽助”,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扶贫工程。自脱贫攻坚以来,长清教育人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加大教育资助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扶出变化,扶出成效。据了解,自2016年至今,长清教育共计资助学生10755人次,发放资助金913.72万元,保障各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实现辖区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困”。(本文所有学生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韩晓凤)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