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之美中遇见哲学、洞见历史、续写大国传奇
如果说“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那么九月的济南,处处跃动着中华民族最美的非物质文化符号,宛若一席流动的非遗盛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276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展览、展演、比赛、论坛、体验五大板块;一个主场馆,八个分会场,走进300多个社区、25所学校;不同时期、地域、类别、流派的经典非遗项目荟聚于此;82万人次慕名而来,领略绚丽斑斓的文化大观,体验时空交错的穿越之旅。
生于当代的我们在这里开阔眼界,学到知识,收获美物,流连忘返。繁华之外,静心而思。非遗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除了游赏、体验、拍照、消费,我们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能收获什么?如何不辱使命,保护传承好这份文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定义“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概念描述中,非遗是一个涵盖丰富的范畴,样貌形象却让人一时难以勾勒。其实,非遗并不神秘,它不过是我们曾经生活的写照。若干年前,我们的祖辈凭借酿造技艺为自己制茶、制药、制作嘉肴美馔佐餐调料;用织染技术制成素衣华服;烧制陶瓷、琉璃器皿以作生活用度;温饱之上造纸研墨,习字识礼;茶余饭后歌舞戏曲,娱人娱己;女儿出嫁了,为她造一座宫殿般梦幻堂皇的花轿,愿她一生风光幸福;平淡岁月里,一双巧手雕饰房屋内外器物大小,让日子有滋有味、情致雅然……这,就是生活。
然而,社会不停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悄然变换,曾经的生活一去不返,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技艺、生活娱乐的方式,成了故去生活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给它取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说非遗很美,很文艺。其实,祖辈们初看现代化,说它摩登;我们回看慢生活,便觉文艺。审美历来如此,我们只是与非遗久违而已。非遗之美,美在智慧,美在匠心,美在由心而生的东方风尚与趣味。非遗本质上是我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特质,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化族群的特别印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智慧与哲学。我们可以在茫然时向它问道,在疲惫时向它寻一份诗意的栖居。慢下来,逃离迷失,接近幸福——非遗就在那里,提醒着我们。
非遗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我们的历史越悠长,文化越广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越丰厚。在这份宝贵的馈赠中,我们可以从技艺流变、兴衰承袭、百态人生中,读到社会的演进,洞见历史的发展。只要用心,看非遗又何尝不能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非遗之于我们的另一重意义,或许是让我们的民族从非遗中见证曾经最好的自己。据统计,我国有非遗资源近百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有10万项之多。截至2016年,我国已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总数居世界各国之首。这样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自我认知,中华民族的子孙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在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传承其所承载的民族智慧、品质和精神,实现民族复兴,重振大国风姿。
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一份有形的物质遗产,需要缴纳税款,而我们传承非遗,却还可以分得一份红利,解决当下遇到的社会问题。本届非遗博览会主题论坛便以“振兴传统工业,助力精准脱贫”为题展开各方探讨和交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传播活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逻辑结合,赋予非遗经济内在动力;促进非遗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跨领域融合发展;振兴传统工业,助力精准脱贫,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政府、专家、学者、传承人们不遗余力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想要找到最佳的非遗传承方式。或许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是让它融入现代生活,但又该如何解决非遗原生态保护和被现代化、商品化侵蚀之间的矛盾?这是文化传承留给我们的永恒课题。
非遗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在这里,我们“见人见物见生活”,遇见中华民族最美的自己;在这里,我们遇见哲学、洞见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续写流传已久的大国传奇。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