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部电影能拍到第七集还在热播,不能不说很壮观,然而,跟英国电影007系列相比,这些都是小菜一碟,“长寿’的007系列已经拍了二十多部,而且拍一部火一部。相比这些绵延不绝的系列国外电影,国产电影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但近两年,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有些国产影片也开始“二”起来。
《功夫熊猫2》、《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这几部暑期热播影片在中国“抢”了不少银子。一部电影能拍到第七集还在热播,不能不说很壮观,然而,跟英国电影007系列相比,这些都是小菜一碟,“长寿’的007系列已经拍了二十多部,而且拍一部火一部。相比这些绵延不绝的系列国外电影,国产电影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但近两年,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有些国产影片也开始“二”起来……
国外续集片成电影品牌
《哈利·波特》系列完美收官,该影片不但让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还树立了其在影坛的品牌形象,一提起“哈利”,仿佛已经成为魔幻电影的代表。国内著名电影投资人高军将其成功的秘诀归结为“对目标观众的锁定”。高军说:“‘哈迷’这个群体很稳定,甚至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这一点是可以启示国产电影制作人的。”
据悉,每部《哈利·波特》上映的时候,都会有穿着霍格沃茨学院服的“哈迷”前去捧场。《变形金刚》的粉丝们,也都对那几个汽车机器人情有独钟。34岁的孟先生是《变形金刚》的拥趸,他光汽车机器人模型就有十几个,而且每个都不算便宜,“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酷爱这些玩具,看到它们就心情大好。”
一系列国外续集电影的成功成就了该电影品牌,而品牌效应又为该影片赢得更多票房和口碑。《加勒比海盗4》虽然口碑不及前三部,但喜欢该片的观众仍对下一部充满希望,有影迷说:“我们期待下一部更好看,喜欢它的人都对此充满期待。”
根据英国卡斯商学院发表的报告显示,从投资回报上看,投资拍续集比另起炉灶制作新影片更加安全,续集电影积累的口碑与粉丝是续集收回投资的定心丸,而且选角、构思、宣传方面也更省时省力。济南观众郭先生则认为:“几十元的票价,还是花在大片续集上相对保险,再差至少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场面。”
国产电影尝试拍续集
国内电影鲜有续集,鲜有电影品牌,并不是中国缺少经典素材,国内著名电影投资人高军认为,原因是“中国电影产业不发达”。“拍摄续集的前提一定要基于第一部作品的成功。”高军说,这个道理国产电影人都知道,但能做到的却很少,“难度在于‘延续性’,首先是故事延续,其次人物也要延续,如何超越自己往往是最难的。”
日前比较成功的续集当属《叶问2》,《非常勿扰2》虽然票房不错,口碑却很差。说到国产电影续集,高军提到了一个词——— 伪续集,“《叶问》和《叶问2》受欢迎后问题就来了,在《叶问2》上映之后,《叶问前传》、《功夫咏春》等跟风面世。这些和《叶问》没关系,无非是投资方抱着投机、搭车的心态来做的,这种一窝蜂现象会给原系列生产片方热情打折扣,这些滥竽充数的作品把市场搞乱了。”
如果续集在质量上不能超越第一部,其结果便是狗尾续貂。
某网络资深影评人说:“我们国内的制作方只看到国外续集电影挣了那么多的票房,却没有看到这些制作电影续集的人在背后的努力。”
话虽辛辣却不无道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续集的“创作心态”。他认为,由于中国电影底子太薄,国产电影的生存环境面临电视剧、盗版影像的惨烈竞争,所以拍续集很可能引发电影原创能力不足,光图多快好省、抢快钱,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电影品质受到影响,观众不买账。
一位电影人士表示:中国电影开始走“续集路”,这说明导演对电影的市场化已经形成共识,电影的娱乐属性也在被慢慢强化,这也是中国电影对产业规律遵循的尝试。对此,高军说:“以前第一部的制作者已经把观众的热情和期待都耗尽了,而现在中国导演也已经懂得给电影的未来‘留白’,懂得运用电影技巧和元素来培育观众,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