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新时代|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2023-06-05 14:41:22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田艳敏

  【编者按】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典”亮新时代|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释义】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军事等诸多学科门类。值得注意的是,《管子》不仅把目光投注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还把自然界纳入自己的关怀视野,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价值观。

  在《管子》看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国家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和富强的基础。《管子·立政》指出:“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意思是说,山泽能够防止火灾,草木能够繁殖成长,国家就会富足;沟渠能够全线通畅,堤坝中的水不泛滥成灾,国家就会富足;田野发展桑麻,五谷种植能够因地制宜,国家就会富足;农家饲养六畜,蔬菜瓜果能够齐备,国家就会富足。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国家就会富足,反之,违背自然规律,国家就会走向贫困。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角度来看,《管子》是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解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2021年4月30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中的“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双赢局面。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类不仅应该尊重自然环境的价值、自然规律的存在、自然生态的平衡,即使为了自身利益也应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今日的中国,万物并秀,生机勃勃,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

  作者: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