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2023-09-13 15:31:03 来源:长江网
责任编辑:田艳敏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长江网记者 李沁雪

  “古滇国与荆楚青铜文化都散发出生动、浪漫的艺术气息,可以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9月6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调研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参观“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两大展览时,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说。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9月6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调研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品读长江上游古滇国青铜文物的艺术魅力。王筝 摄

  楚人钟爱的这种纹饰,出现在云南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祥云大波那铜棺上

  “祥云大波那铜棺是迄今在云南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铜器时代铜棺。”云南省博物馆讲解员说。记者观察到,铜棺底部由四根小铜柱托起,整体由七块铜板组成;铜棺两侧壁外表布满回纹与云雷纹图案,棺盖上布满连叠“人”字形带。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祥云大波那铜棺及其两侧装饰的云雷纹细节。王筝 摄

  郑晓云教授介绍,铜棺外壁的回纹图案,又被称为回字纹,最初常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上。“楚人钟爱这种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其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利器更具有恒久、庄严、厚重的感觉。”

  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铜葫芦笙,是由中原传入的笙改良而成,实物在湖北最早发现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云南省博物馆内陈列有铜葫芦笙及笙斗的展柜。王筝 摄

  “音斗部分仿葫芦形状制作,器体正面开有7个孔,背面开有一个孔。”云南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件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先秦古墓出土的立牛铜葫芦笙,是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目前,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廓铜棺墓中,均出土了铜葫芦笙斗。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先秦古墓出土的立牛铜葫芦笙。王筝 摄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樊海涛介绍,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就有用葫芦制作的匏类乐器——笙,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葫芦笙,由中原传入的笙改良而成。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几支战国初期的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春秋晚期的湖北当阳曹家岗号楚墓出土的2件残笙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葫芦笙实物。

  古滇国“存钱罐”和“曾侯乙尊盘”都代表着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最高成就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9月6日,身着汉服的青年游客在云南省博物馆内陈列有古滇国青铜器展台前,仔细观看文物。王筝 摄

  “云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比中原地区晚上很多,但却在春秋末期至秦汉时代孕育出古滇国青铜文化。公元前五世纪是以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吸纳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铸造技术,以当地的土著文化为本,接纳了北方草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樊海涛说。

当来自湖北的探访团走进云南省博物馆 铜棺、铜葫芦笙、铜“存钱罐”都打开了话匣子

  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的古滇国贮贝器。王筝 摄

  在云南博物馆,有一类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的器物——贮贝器吸引了探访团的注意。讲解员介绍,贮贝器是用于贮藏贝币的青铜器,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存钱罐”,是古滇国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器盖上规模宏大的立体雕塑代表着云南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最高成就”。据了解,在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发现的战国早期超级墓葬——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盘”就是用这种“失蜡法”制作而成。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