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华·师者心语|唐叔贤:做学生的“摆渡人”

2024-05-13 16:55:08 来源:深圳新闻网
责任编辑:田艳敏

  编者按:十年是见证者的十年,深港融合,湾区共赢;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奋进者的十年,迈向一流,勇擘新篇。

  梧桐凤鸣,鹏城翼展,值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立十周年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深圳新闻网推出《十年风华·师者心语》访谈栏目,一起感受学者大师的治学风采,倾听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见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所优秀高等学府的蓬勃发展。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1日讯(记者 王茜 何亚南 曾思达)初出茅庐,他被委以重任,仅15个月,就完成了解释电子衍射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回到祖国,将没有用完的科研经费设立为奖学金。一次偶然机会,他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大(深圳)”】的办学理念吸引,决心加入。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唐叔贤。

  “我觉得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栽培好下一代年轻人。”唐叔贤的这个观点与港中大(深圳)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2013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纲凯的介绍下,唐叔贤与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相识。仅一两次见面,唐叔贤就对这个校长印象深刻。“徐校长非常真诚、投入地介绍着港中大(深圳),他说港中大(深圳)将会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大学会把学生放在首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理念来办学。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所以选择加入港中大(深圳)。”

十年风华·师者心语|唐叔贤:做学生的“摆渡人”

  唐叔贤采访照(曾思达 摄)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2015年,唐叔贤出任港中大(深圳)首任研究生院院长。在这里,他带领学生一起开展新能源方向的课题研究。“从表面材料到无碳能源,并不是说开展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是以前研究领域的新延伸。中国在新能源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全球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有70%以上的材料、仪器都是在中国做的。这也表明我们国家有这个能力,可以生产出世界一流水平的东西,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唐叔贤对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信心满满。

  2020年,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现在距离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还有六年,很多工厂企业面临着转型问题,那么我们也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埋头科研,而要和企业结合起来,深化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实现转型。”

  2021年3月,深圳市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团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邹志刚为带头人,积极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高效利用和氢能转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开发新兴能源产业先进技术和装备;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港中大(深圳)在新能源研究方面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人才,目前港中大(深圳)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位置可以提供给年轻人。在新能源研究方面,从源头制作无碳能源、到储存运输无碳能源、到第二次利用无碳能源,我们召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背景下,香港高校积极同深圳高校开展合作、给予支持,一起建立科研中心、做科研,科研资源聚集优势显著。”唐叔贤说。

十年风华·师者心语|唐叔贤:做学生的“摆渡人”

  唐叔贤在给本科生上课(图片由学校提供)

  教书,就像写一本永远在更新的书

  不仅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工作,唐叔贤也会给本科生授课。“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下一代年轻人培养好,大学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唐叔贤每次给本科生上课前都会精心准备,并且提前到达教室。一次,唐叔贤走进教室后,注意到离上课还有二十多分钟,已经有很多学生坐在座位上。他随机问了几个学生原因,学生纷纷回答是想得到一个好的座位听讲。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唐叔贤十分感动,也激励着他不断更新授课教材,保持课堂内容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拓展性。“我的教材每年都会进行更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现象我会拍下来,放在教学课件里,在课堂上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物理现象、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想一些以前没有想到的东西。所谓科学创新,就是要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叔贤认为,一个好老师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当有学生来找我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一起探讨科研兴趣方向、看看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于我来说,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益处。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人身上,我会得到很多启发。所以我觉得每年教书,感觉就像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每年都在改进更新,每一年都是希望教得更好。”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