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控拜村:600年间回荡的银之歌

2024-07-13 19:17:34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颜甲

  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郊外雷公山

  半山腰的阳面上

  经常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制银饰声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银匠村”控拜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夏日时节,银河在控拜村的夜空中熠熠生辉(7月10日摄)。

  控拜村海拔近1000米

  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由上寨、中寨、下寨三部分组成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村落中纯木吊脚楼依山而建

  鳞次栉比,疏密有致

  村落四周是层层梯田

  远离村落处海拔较高,分布着茂密的森林

  村落、梯田和森林

  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田园景色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7月10日摄)。

  “控拜”是苗语音译词

  翻译成汉语是“猪脖子”之意

  据传,控拜祖先搬迁途中经过控拜村

  看到该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

  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就像人见人爱、肉多骨少的“猪脖子”

  因此将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亲昵地称为“控拜”

  并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繁衍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自己家的凉亭内缝制苗族服饰(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晾晒棉被(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日落时分,控拜村的山谷中飘起阵阵炊烟(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走在村中的树林里(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在稻田中劳作(7月10日摄)。

  控拜村的银饰锻造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

  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发源地之一

  很多家庭都与银饰有着极深的渊源

  他们子承父业,薪火相传

  形成了银匠们独特的集体记忆

  银饰锻造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是控拜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在制作银项圈(7月10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在银片上雕刻花纹(7月11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左一)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后排右)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月10日摄)。

  近年来

  控拜村不断加大对村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村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保持了控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

  璀璨的银饰锻造技艺和美丽的生态环境

  成为了控拜村的两张名片

  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年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肩挑扁担走在稻田间(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控拜村村民李普桥在给家里养的鹅喂食(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日落时分,控拜村村民毛榜金(左)、穆仕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村子里(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一间传统民居掩映在控拜村的青山绿水中(7月10日摄)。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统筹:宋为伟

  记者:刘续

  报道员:余天英

  视频:刘续 余天英

  编辑:谢秀栋 戚文娟 刘梦琪 金宇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