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并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努力稳定供应链。
这一要求正是对全球最为关切问题的及时回应。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汽车制造、智能手机、个人电脑配件及绝大多数产业上下游零部件的生产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受到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产业链运转问题,关系到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之原油市场剧烈震荡,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剧,欧美股市受到重创,中国市场、中国供应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凸显。
实际上,疫情的冲击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全球范围内紧密合作、有力协调的呼声持续高涨。这是对此前一度抬头的逆全球化的一个有力回击。而中国连续数次在高级别会议上重申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国际供应链畅通,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尽管有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冲击,但中国制造、中国供应仍是“稳定、优质”的代表。
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我们有底气作出承诺。
从宏观形势来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中国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疫情不严重地区已经具备有序复工复产的条件。此前受疫情冲击停工停产而按下暂停键的需求和供给都将逐步恢复,有望在二季度及之后出现恢复性反弹。
从政策保障的角度来看,初期政策着眼于疏通物流、确保防疫物资生产运送、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等方面,而目前则更加多元。例如,3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包括足额退税、延期还本付息、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降低费率、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多项举措,政策重点从救急转化为长短兼备,并将重点支持落在了与外贸、国际供应链相关的企业上;而本次会议则进一步寻求中长期的解决方案——增强国际货运能力,这既是保通保运保供的补短板之需,又是增强未来中国物流国际竞争力的新机遇。
从实际效果来看,前期政策落地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例如,2月初,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疫情防控相关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截至3月2日,金融机构运用专项再贷款向2674家名单内企业发放贷款1173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57%,实现了优惠利率向重点企业的有效传导。这些前期的“输血”将激活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形成新一轮的正向循环。
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我们有优势作出承诺。
实际上,疫情之下,中国产业链的重要性、短期难以替代性正在逐步显现出来。笔者在和一些企业沟通时也发现,尽管过去一两年有中美经贸摩擦,近期国内又受到疫情冲击,但中国在综合成本控制等方面仍具有显著优势。
一是技术和用工成本优势。中国在很多领域有大量技术成熟的劳动力。虽然近年来工资水平上涨,个体工资可能超出东南亚部分国家,但是如果考虑到良品率、稳定性和规模化等方面,中国的单位产品的平均用工成本并不算高。
二是产业集聚优势。即便是眼镜这样的小物件,对于各种配件的要求也很高,短时间内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依赖于区域内流水线式的分工协作和高效整合,而中国在多个产业都有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
三是国内市场强劲而稳定,政治法律环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国内市场释放了巨大潜力。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领域,都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增长。这有赖于中国政治环境稳定,也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多层次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而本次疫情大考之下,决策层坚决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表态和种种举措,也给全球合作伙伴吃下了“定心丸”。
四是交通、物流、水电、网络等综合保障实力强劲。经过数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公路、交通、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极大地避免了意外停水、停电、物流不畅等对生产的干扰。正如本次会议提出的,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这是不少东南亚国家短期内难以做到的。
总之,在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市场振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稳”不仅是对眼前市场的强支撑,也是巩固自身全球产业链地位之举。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金量,推动劳动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在不断变动的产业链格局中找到新的优势定位,而世界也将与中国共享新一轮制造业升级、要素升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