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厚植韧性与活力

2020-10-21 13:24:2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鞠月芹

高质量发展厚植韧性与活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具备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回望“十三五”,在外部风险与挑战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浪,稳健前行,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从2016年到2019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7%,高于世界经济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转型期。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内需特别是消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57.8%。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

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19.4%,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成就的背后是发展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在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任务“十三五”基本完成,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扩大,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放管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创新驱动,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2.1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19%。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2位,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

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规划首次纳入绿色发展理念。5年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全国PM2.5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019年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加快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8%,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快于人均GDP增速。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存量问题全都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此外,国家在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也持续加大投入,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得到加强,为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坚实基础,也进一步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奋斗的五年,也是辉煌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望“十四五”,坚持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是经济发展不变的主旋律。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科学研判、把握规律,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下一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仍然要坚持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我们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要保持战略定力,苦练内功,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予阳)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