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共绘幸福画卷

2021-06-02 13:12:5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咸阳市旬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沙宏——

  把科技送到田埂上

  本报记者 高 炳

  “玉米追肥,应分三次:一次一尺高,二次正齐腰,三次长毛毛。”

  “苹果树病虫防治,还得加强,果树管理不能停……”

  走进咸阳旬邑县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课堂,台上专家分享“诀窍”,台下学员“如饥似渴”,在笔记本上记得飞快。课堂主题多种多样:蔬菜种植、家畜养殖、营销管理……

  让专业课堂走进田间地头的,是旬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沙宏。“老区旬邑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农民缺技术、缺引导。”在沙宏看来,“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带动百姓致富,是老区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有农业技术难题,找培训中心,24小时服务。”沙宏把自己和技术员的手机号码,制成“明白卡”,张贴到村里农家墙上。为此,他坚持手机24小时开机。几年来,在他的协调组织下,旬邑县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700余人。这些骨干人才懂技术、会方言,和院校专家一道,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全县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

  常年在田间地头跑,沙宏常说一点都不累,原因只有三个字:“爱农业”。“我们要把科技送到‘田埂’上,让高素质农民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充满自豪感。”沙宏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

  汉中市勉县新铺镇板庙教学点负责人唐自银——

  大山里的光和热

  本报记者 高 炳

  教书、刷墙、修桌椅……今年58岁的唐自银,扎根秦巴山深处41年。

  “这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全校42名孩子,来自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大都是留守儿童。”汉中勉县新铺镇板庙教学点负责人唐自银,既是“老师”,又是“兼职保姆”,几十年来一直呵护着这里的孩子。

  山村学校里,生活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唐自银打扫校园、检查教室后,烧好开水供孩子们泡面、冲奶粉;下午放学,丰雨季江里水位上涨,他骑上摩托车到江边,背娃娃们过河;傍晚去农贸市场买菜,准备第二天给学生的食材,再备课、改作业……

  7年前,有次下暴雨发洪水,唐自银让6个孩子住在自己宿舍。一周时间里,他和妻子只能靠在椅子上休息。

  这些年来,唐自银不仅是“校医”“厨师”“木匠”,还成了一名“理发师”——中午学生在校吃完饭,唐自银拿出工具,给孩子们理发。这一理,便坚持了30多年。如今,光是理发推子,已经用坏了近30个。虽然薪水微薄,唐自银还主动帮扶贫困户,并资助多位残疾学生。

  寒来暑往,唐自银的白发已悄悄爬上双鬓。“教书四十一载,我越来越喜爱这个职业。”唐自银说,“在大山深处需要我的地方,能发一点点光和热,是最幸福的事情。”

  铜川市耀州革命老区马咀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南——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本报记者 原韬雄

  周末,马咀村亲子乐园欢声笑语,采摘棚中瓜果飘香。坐落在铜川市耀州革命老区的马咀村,20年时间,完成了从“烂杆村”到“水泥村”再到“生态旅游村”的蜕变。村里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南的付出。

  1999年,李云南成了村里的首批“万元户”,他却毅然回村参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一个人富那不叫本事,让全村人富才是真本事。”当时的马咀村,绝大部分村民喝着土窖水、住着土窑房。大晚上,村民们聚在土院子里,顶着寒风听李云南讲村子发展,李云南回忆:“一双双眼睛里满是对致富的渴望。”

  上任后,李云南成了村民眼中为发展到处奔波的“闯将”。他带领全村平整修建100多亩高标准农田,安排村里120多名村民到自己经营的水泥厂打工。96户372名村民住进了小洋房,马咀村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2008年,为响应“节能减排”号召,李云南关了苦心经营20多年的水泥厂,为马咀村的村民寻找新出路。经多方学习考察,马咀村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8栋,确保户均1棚,果蔬种植、加工、储藏、配送自成一体的生产流通体系正式投入运作。2014年,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李云南又为马咀村引进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如今,马咀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今年4月,李云南带着村两委班子走访上海、福建等地,继续为马咀村找产业、寻思路。“共产党员要心中有责任,肩头有担当。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中有劲儿,干事创业不停歇。”李云南说。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