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2021-06-04 18:39:0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欢

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 题: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新华社记者陈诺

时值夏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农田里麦穗金黄,笔直宽敞的马路上卡车、农机川流不息,林立的徽派小楼中乡村振兴银行刚刚挂牌,客户络绎不绝。

小岗,这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迎来又一年的丰收。如今的场景让人难以想象:40多年前,这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山乡巨变,要从当年18位庄稼汉的“红手印”说起。

1978年,安徽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布满裂缝,土地撂荒,农民外出乞讨者不计其数。在那个“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年代,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年挣的工分只能分到百把斤粮食。

饿怕了的小岗人心里明白,想吃饱饭,必须分田单干!1978年冬夜,小岗村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位庄稼汉托孤求生、立誓为盟,签订“秘密协议”,按下鲜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张“生死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文物,如今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小岗生产队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严宏昌、严金昌、关友江、严立华……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18位庄稼汉,如今只剩下10位,多数已年逾古稀。

坐在“金昌食府”门前的沙发上,说起惊心动魄的往事,年近80岁的严金昌双眼闪烁着光芒。金昌食府是老严开的农家乐,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多年前,他把当年冒着风险分得的30多亩田地都流转出去,和孩子们再次“创业”:办农家乐、开超市、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岗人发现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攻坚克难、闯关破障。小岗村先后在安徽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等,让村民从“户户包田”到实现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福建盼盼集团、北京恩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安徽农垦集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范围的扩大,小岗村集体经济来源越来越广,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至2020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169元跃升至27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8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

“父辈们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掀起了改革浪潮,我们呢?”——“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常常有这样的讨论。

这个微信群里有小岗18位“新带头人”——小岗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余山是群友之一,他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在外打拼多年后,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在他家客厅,摆有一块小白板,一些关乎小岗发展的“金点子”他都提笔记下。

“纪念父辈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改革。”严余山告诉记者,当年的那一记“惊雷”如今依旧回响。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