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已是沧桑巨变,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为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特启动“百年风华,重走初心之路”大型全媒体报道,由文字记者、视频记者、摄影记者组成报道小组,新黄河客户端副总编带队,分六路前往上海、南昌、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全国十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纪念地进行深入探寻采访,全方位报道,可视化呈现,力求通过对光荣历史、先烈事迹、奋斗精神、生活变迁等的生动讲述,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荣耀,回望过往,眺望前路,启迪当下,昭示未来。
2021年6月18日,上海市兴业路76号。
站在百年的时间点上,修缮一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仿佛默契相约,不论山高水远,共赴一场初心之旅,目的地就是这初心的源头。
参观者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前合照留念。
站在时空交错的纪念馆里,人们感叹、激动、落泪,为素未谋面却熟稔于心的那群人。
100年前的这个时节,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陆续携星火而来,在那一年的7月,星火与星火相遇,一声惊雷在家国同难的长夜中炸响,撕裂黑暗,迎来破晓。
参观者伫立在13位中共一大代表紫铜雕像前 本版照片均由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刘玉乐 摄
[伟大开端]
技术再现,穿越时空与先烈对话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组白铜群雕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情景。
那在中共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中共一大纪念馆内的三幅大型瓷板画忠实地再现出来:鲜红的党徽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伟大实践的光辉历程;序厅内,高大敞亮的空间立着13位代表的紫铜雕像。代表们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和2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场在当时报纸上没有只言片语、却无声有力地在中国大地炸响了惊雷的会议,而今通过国内最新的沉浸式CAVE影像系统、全息裸眼3D、真人等身全息成像技术等技术手段,让参观者只需要看向屏幕,就能迈入时光隧道,走到1921年的望志路上,与他们面对面。
中国向何处去,谁能救中国?这是一个多世纪前仁人志士们的追问与求索。在中共一大会议上,代表们讨论起草纲领和决议,在主要原则上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名字叫“中国共产党”。不料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晚上,一名暗探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立即休会,代表们紧急撤离,随后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经过商讨,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在这里,通过了第一个党纲,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党纲只有15条,不足1000字。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市民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红船上,毛泽东曾经激动地说过:“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如果没有封建主义,咱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男耕女织,夫妻双双,那日子比红辣椒还红火呢!”
20岁的邓恩铭听后,感同身受地回忆道:“从贵州荔波到山东益都(今青州——编者注)的投亲路上,我见惯了尸横遍野的饿殍,见惯了乞讨的老妪与儿童。我的祖国呀,必须富强。没有道理不富强!”
小小的红船,中流击水,摇橹一声,日升东方,它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董必武曾为南湖会址题写这样一副对联,如今就挂在烟雨楼上:“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纪念馆内,屏幕的影像定格在最后一帧,声音落下休止符,在场参观者仍深深沉浸其中……
[精神共振]
青春正红,“后浪”与“前浪”百年神交
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一个百年前后的年轻人“神交”的地方。不同的是,他们各有各的精彩与向往。百年前年轻人的精神依然闪光,而今一代代后人依然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
中国一大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在来沪之前,他们就已经不是平凡之辈,他们最早觉醒,身处暗夜而心向光明。
让我们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日本周佛海;包惠僧(陈独秀委派)。
1921年7月23日,13位年轻人与来自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共同围坐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家的长方餐桌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
2021年6月1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位20岁出头,还保留着学生青涩模样的青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板块站定,眼神紧紧地聚焦在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上,轻声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英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他告诉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他很喜欢陈独秀,看到纪念馆中展出的这篇文章不由自主就读了出来。“从嘴里读出来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力量”。
参加中共一大前的几年间,20来岁的毛泽东在家乡看到了人民的艰难、官僚的麻木,立志要改造这一切。他创办《湘江评论》,在创刊宣言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影响下,毛泽东于1920年夏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认定这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最后选择。
1920年,30岁的李汉俊与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8月,与陈独秀等7人发起组建了上海共产党。
“焉有火光,取星辰之辉来耀四方。九死不悔,此道守常。”一位游客在留言墙上,写下了这样的感叹。前半句取自B站拜年祭歌曲《万神纪》歌词寓意致敬先驱,后半句取自电视剧《觉醒年代》网友二次创作歌曲致敬李大钊。写下这句留言的人,或许可以以这样一个略微模糊的画像勾勒——18-28岁之间的年轻人,喜欢“二次元”的虚拟,亦关注家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