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初心之路·瑞金 |一枚“廖奶奶咸鸭蛋”:凤岗村的脱贫之路

2021-06-26 12:24:5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陈元昊

责任编辑:李欢

重走初心之路·瑞金

重走初心之路·瑞金

  90岁的廖秀英和她腌制的咸鸭蛋

  壬田镇位于瑞金市区东北20公里处,毗邻206国道。在壬田镇的南部,群山环绕下,赣江的支流中,凤岗村这个古老村庄静静坐落于此。村里一位已迈入鲐背之年的老奶奶,在近几年,成为村里、镇上、县里,乃至整个赣南老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领路人。

  6月18日,在去壬田镇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听我们要去采访廖奶奶,马上说出一堆关于她的事迹。

  她叫廖秀英,先后荣获2016年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17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90岁的她,被瑞金人称为“廖奶奶”,以她命名的“廖奶奶咸鸭蛋”已经走出凤岗村,走出瑞金,走到更远的地方。

  走在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凤岗村小路上,随处可见潺潺流动的小溪与波光粼粼的池塘。池塘里不时有“嘎、嘎”的叫声传来,循声望去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鸭子正在戏水。凤岗村的村民一直有饲养鸭子的历史。小溪边,池塘里,草籽、谷子、小鱼、小虾,都是鸭子们最好的纯天然饲料。

重走初心之路·瑞金

  廖奶奶本是广东梅州人,1944年,十多岁的她随家人逃难到江西瑞金,16岁嫁到凤岗村张家。她是个热心人,曾是村里的“接生婆”,帮别人接生不光不要报酬,还常把自己儿女的小衣服带去送人;她是个勤快人,想各种办法把一堆儿女拉扯长大,腌制咸鸭蛋就是那时练就的手艺。

  腌咸鸭蛋是一种传统技艺。取附近山上特有的硒含量丰富的黄土,去掉杂质,打碎晾干,碾磨成粉,再与适量的水、盐等混合成“泥”,将鸭蛋逐个放入“洗澡”,把沾满一身“泥”的鸭蛋放进透气性好的瓦缸中腌制,两个月后大功告成。廖奶奶腌制的咸鸭蛋,蛋白滑嫩,蛋黄油亮,鲜咸中又带有一丝的清甜。

  当天,新黄河记者来到“廖奶奶咸鸭蛋”近两千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恒温腌制间里,腌缸整齐排列,“这里每天至少要腌制一万颗咸鸭蛋,每年产值四百余万元。”廖奶奶的孙子张杨说。

  张杨是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对自家奶奶品牌的咸鸭蛋充满自信。在生产车间,他挑起一点已配好辅料的“泥”放到自己嘴里,又递给记者一点,“尝一尝,没问题,安全卫生,看我都吃到嘴里。”在办公室,他打开两种口味的咸鸭蛋让记者品尝,“吃就行,没那么咸,是什么口感随便说!”

  但一经说起“廖奶奶咸鸭蛋”的诞生,张杨就严肃多了。他告诉记者,这一品牌的产生得益于中国邮政与江西省共同推进的“江西电商扶贫工程”,“连‘廖奶奶咸鸭蛋’这个名字都是当时江西邮政的老总给起的”。2015年,“廖奶奶咸鸭蛋”正式登陆电商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凭借扎实的口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销量迅速上升。同年12月,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廖奶奶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咸鸭蛋产品也很自豪。采访中,已经90岁高龄但白净利落的她跟记者念叨起“廖奶奶咸鸭蛋”这几个字,面带微笑,目光闪闪。

  因为是“国家帮着弄起来”的,所以张杨特别重视利用“廖奶奶咸鸭蛋”让当地群众受益。

  张杨说:“我们合作社成立时吸收社员32户,其中贫困户28户。奶奶说她是吃过苦的人,想让更多的人也过上好日子。”在合作社墙上挂着的与合作社相关的村民名单中,有密密麻麻数百个名字。他们不少人曾是贫困户,近几年依靠“廖奶奶咸鸭蛋”的产业链,或者养鸭供蛋,或者进社务工,或者参与入股,如今已全部脱贫。

  57岁的村民王科福是合作社的社员。养鸭第一年,他家收获五万多颗鸭蛋,刨去日常养护成本,净赚两万多元。两口子还在合作社务工,王科福做点力所能及的包装工作,妻子负责洗鸭蛋,除了养鸭的收入,一天下来,两口子还能有一百多元收入。

  张杨说:“我们合作社的模式是生产销售全包,前期向农户免费提供鸭苗,中间帮助指导养鸭技术,后期对鸭蛋进行高于市场收购价的回购。”

  鸭蛋的“生产线”遍布周围各个角落,有村民培育鸭苗,有村民养殖成鸭,有村民进合作社腌制鸭蛋,有村民包装销售鸭蛋。源源不绝的供货、生产、销售线,就好像村子里那弯弯曲曲但又绵延不断的小溪,流出凤岗,流向远方。

  2018年7月,瑞金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的序列。曾经是贫困村的凤岗村,如今成为脱贫致富示范村。

  2020年12月,廖奶奶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客家咸蛋腌制技艺,被正式审定为赣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2月,廖奶奶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奶奶老了,但养殖的手艺和做人的良心,我们做子孙的要一代代传下去。”张杨说。 (带队统筹:彭春风 采写: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陈元昊)

作者:陈元昊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